问题 | 刑事案件中什么是不羁押诉讼 |
释义 | 一、刑事案件中什么是不羁押诉讼? 不羁押诉讼是指各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依照法律规定和个案具体情况,对罪行较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不采取刑事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审理裁判的诉讼方式。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情节较轻,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能保证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应当适用非羁押诉讼: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特殊群体 1、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或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3、盲人、聋哑人或身体不适合羁押的残疾人; 4、严重疾病患者; 5、正在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 1、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过当的; 2、犯罪预备、中止或未遂的; 3、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胁从犯; 4、犯罪后自首或立功的。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1、系初犯、偶犯,且主观恶性较小、积极退赃、有效控制损失或积极赔偿损失的; 2、涉嫌过失犯罪,有效控制损失、防止危害结果继续扩大的; 3、涉嫌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等案件,犯罪后主动向被害人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并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的。 二、非羁押诉讼的原则有哪些? (一)积极适用与严格慎重相结合; (二)保证诉讼与保障人权相结合; (三)惩罚犯罪与化解矛盾相结合; (四)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 大多数的刑事案件都是起诉之前就已经先将犯罪嫌疑人给羁押起来了,但羁押并不是提起公诉的必要条件,对于孕妇,残疾人或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公检法机关一般都不会采取羁押这种强制措施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