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律规定什么是诉讼时效
释义
    一、法律规定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系到民事权利能否得到法院的保护。
    诉讼时效指的是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不行使其权利,该期限届满后,债务人可以提出抗辩,拒绝履行义务。
    尽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权利人的请求权遭遇障碍,但权利本身并未消灭。在实际操作中,如债务人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且法院确认不存在中止、中断或延长时效的情形,则法院将驳回权利人的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不会主动适用诉讼时效规定,需要债务人明确提出抗辩。这一点,正体现了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性质和实施方式。
    二、诉讼时效的特征与计算
    诉讼时效的特征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1.诉讼时效不受当事人意志控制,是一种法律事实;
    2.具有强行性,不可由当事人随意更改。
    3.它的效果体现了期间与事实的结合;
    4.仅适用于请求权;
    5.法官也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需要当事人提出。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即权利人能够行使请求权的那一天开始。
    
    三、诉讼时效的中断与中止
    诉讼时效的中断和中止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概念,它们对于诉讼时效的计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诉讼时效中断意味着时效期间的重新计算,由《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提供了多种中断时效的情形,如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申请支付令等。
    中断时效的发生导致原有时效期间归零,待中断事由消除后重新计算。而诉讼时效的中止则是一种暂停计算时效的情形,如不可抗力、权利人被控制等,期间中止将延长权利人提起诉讼的时间。
    关于诉讼时效,您还有哪些疑问?法律网随时待命,提供暖心法律服务。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