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
释义 |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愈来愈倾向于开放化,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的民营企业,外企企业,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集体企业必须选择改制以满足自身发展,在改制进程中,部分企业纷纷以破产告终,下面小编简单和大家聊一聊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破产的原因。 一、改革顶层设计关注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 《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国函【2005】88号)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切实减轻主办国有企业负担,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在试点的基础上,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妥善解决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问题,并适时在全国推开。 在总体指导目标中,国家仅仅将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减负和增效的一种手段,没有考虑到厂办大集职工权益的维护。国家改革的思路实际上还是注重国企经济效率的提升,而对社会公平和人的福利水平的提升关注不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而开始改变。 二、国企改革快速推进而导致改革成本高 以国有企业最为集中的东三省为例,经过近10年的改革,地方国有企业无论其规模还是数量都显著减少,其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已明显下降。以前依赖于主办国有企业的厂办大集体,绝大部分因缺乏竞争力而被淘汰出局,成为无主办企业、无资产和无经营活动的“三无企业”,这些企业因拖欠职工工资、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等内债而无法破产,由此将企业转嫁给主办的国有企业。东三省在改革攻坚中,厂办大集体企业数量多,涉及上百万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无企业”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相关主体责任划分不清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给国企改革带来阻力。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责任不清。国家在解决厂办大集体人员安置中的社会保险问题时,没有制定明确的政策,而让地方自行解决或者让符合条件的地方优先解决,这给政策操作带来很大难度,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如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欠费的自行核销。为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问题,国家要求对关闭、破产企业养老保险欠费给予了核销的政策,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对于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厂办大集体职工和退休人员,要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将他们纳入基本养老保障范围。这实际上将核销厂办大集体职工养老保险欠费的资金由各省自行掌握。如果执行这项政策,地方政府的社保基金难以承受,甚至会影响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正常发放。作为变通,地方政府大多采用试点时的政策解决职工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由职工按照个体工伤者政策缴费续保。由于绝大多数厂办大集体职工生活很困难而的无力缴费,导致厂办大集体职工无法正常办理退休手续。 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的责任不清。在全面推进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物业管理)中,央企认为“三供一业”不属于企业的职能,理应移交给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则认为,央企“三供一业”移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管网资金投入,在当地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说,“三供一业”移交工作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几乎成为无解的难题。 四、配套政策不到位 以前政策性破产企业所办医院和央企、铁路系统医院的分离实行成建制移交,人员享受事业单位编制。一些央企下放医院等单位时,如果不采取过去的办法,企业和职工有意见。如果继续沿用以前的做法,又受到当地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的限制,影响国有企业办社会剥离工作的进程。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必须以改革强大自身才能真正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破产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党和政府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现实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不畏强大的阻力排除万难,才能使国有集体焕发新的生机,才能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的为党和人民谋福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