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中国法治监督网络维权促进会的职能是什么
释义
    中国法治监督网络维权促进会职能是什么
    “传递法治信息,反映民众心声”的非经营、非盈利、公益性法治信息调研、传播类网站。本刊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替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己任。让网民通过网络达到学法、懂法、用法、遵纪守法的目的。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依法运用多种合法有效途径,为急需舆论支持和法律援助的群体提供免费全方位的法治信息服务与法律咨询;适应受众对法治信息服务的全新要求,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完美结合。以有实力的专业传统媒体作后盾,走强强合作的发展道路。
    一、网络维权的特点及其他
    网络维权(无论是XXX还是纸老虎)。所谓的网络维权意指公民通过网络爆料的方式呼吁网民、相关的政府领导、政府部门关注受害者或者弱势群体以及违规、违法的事件,其特征是虚拟性、隐匿性、公开性、安全性。前面两个特征比较好理解,就是网络共有的特点。“公开性”是指维权帖文一经在网络上爆料就可能被所有的人知道就增加了维权成功的可能;“安全性”是指网络维权可以保证维权者的人身安全,当然也有可能通过IP追踪的方式找到维权者的,这点放心,如果公安不立案,ISP服务机构是不给提供IP追查的。这点希望维权者注意,尽量避开自己家和单位上网,但通过代理服务器(网上搜索很多使用方法和教程),网吧上网,无线上网卡上网是可以避免被追查的。
    所以维权者要注意方法和用词得当,别把维权当侵权。
    “网络维权”是传统维权方式无法可比的。
    传统的维权方式无外乎有以下几种:通过法律的方式、举报信的方式(匿名或者实名)、上访的方式(集体或者个人)。通常因为法律维权程序之繁琐以及高昂的费用使得很少人愿意走司法程序,出事找市长而不是法院的思维定式,使得民众更多的是以上访、举报信的方式来进行维权。无论何种方式,传统维权都有一个共有的特点:成本太高、代价太高而且少有见效。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增强,民众更愿意采取网络维权的方式,不仅仅是因为其虚拟性、隐匿性、安全性,我想更主要的是成本低、见效快。在中国普通人根本无法承担传统维权方式所需要的成本以及漫漫长夜的等待,最终搞得当事者心力交瘁不得不放弃。在网络上,只要维权的帖文受到关注有点击有回复就可能会得到答复,最终帮其解决了问题。
    二、网络维权的三个阶段
    网络维权基本上走过了游击战、阵地战、歼灭战三个阶段。
    游击阶段,民众还没有想到要在网络上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看早期的BBS,很少有人将自己的遭遇发出来,网民们交流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阳春白雪、宏观话语;游击战阶段,网民们关注的都是一些“大人物”(市长或省长)的事情比如宝马案、深圳XX案。网络维权只是一些点缀呈现一种游击态势,或者并没有想到这是维权,只是因为好奇、气愤等等感情因素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网络上,未曾想无心插柳柳成荫。游击战告诉公众网络才是维权的重要阵地也极有可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阵地阶段,目前网络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阵地战的特点是:个体性事件+群体性的评论,“周耕久落马”是最为凸出的列子。当“他戴的手表以及抽的烟”的照片帖文出现以后得到的不仅仅是高点击以及海量的回复,更重要的是大量的评论,评论人不仅有著名的报纸评论员还有普通的网友,当互联网铺天盖地都是关于他的时候,政府部门想视而不见都是不可能的。网友的评论是阵地战最为显著的特征,网民们通过单个的事件来论说民主、自由、法治、权利,而这些内容则是之前百姓们公开接触最少的。比如华商网论坛,有些网友说,我来就是为了看回复。这就是评论的力量,千夫所指之下,专横者也会颤抖的。
    速战速决是歼灭战的最大特点。网络已经变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肉搜索成为网络维权的最高境界。比如林嘉祥事件、周久耕事件,当消息一经公布网民们各显神通,纷纷找出当事者的各种信息。好事者更愿意去现场实际考察,在网上为大家现场直播。在群情激奋之下,有关部门24小时就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在前两个阶段,相关部门的态度更愿意通过捂盖子的方式消灭网络上的声音,到了歼灭战阶段,相关部门更愿意正面的接触毕竟人肉搜索+现场直播不是那个政府能够承担得起如此丑陋的。
    综上而述阵地战和歼灭战将是以后网络维权最为主要的方式。我们在网络阅读中可能也看到了有些网络维权比如拆迁、军人福利待遇虽然众多、影响也很大但并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在于这两者涉及到社会稳定只能依靠结构性的调整才能解决。(实际上虚拟的问题必须现实的解决,当然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如何网络维权)
    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替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这些就是他的职能。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6: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