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业 |
释义 | 劳动者为了获得维持本人及家庭生活需要的费用,通过劳动发挥个人才能并为社会做贡献的连续活动的场所和工作。职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性,劳动者通过职业活动取得维持和提高本人及家庭经济生活的费用;(2)稳定性和连续性,各种职业活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经常变换和中断的活动不能成为职业;(3)技术性,每种职业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劳动者通过职业活动得以发挥个人的专业智慧、才能和技术;(4)伦理性,劳动者通过职业活动来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服务;(5)社会性,每种职业都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劳动者通过一定的职业来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尽公民的义务,享公民的权利。劳动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原始公社时期,社会分工不明显,劳动者还未能稳定地从事某项工作,因而未形成职业。只有劳动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使一般劳动者可能并有必要稳定地从事某项工作,并获得一项职业角色,成为职业劳动者,如农业种植劳动者、房屋建筑劳动者等。劳动分工又是职业划分的基础。在劳动分工体系的每一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活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其特殊性,从而决定了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分工的发展决定职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社会化的发展,使分工越来越细,职业随之也越来越多。劳动分工的变化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变化。随着分工的变化,生产部门和行业的规模有的可能扩大,有的可能缩小;既有新的部门和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又有旧的部门和行业的萎缩乃至淘汰,职业也将随之增加或减少。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看,从古至今,职业在不断产生、不断发展和变化。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们得到全面发展,可以不必长期固定于一种职业,那时职业将会有较大变化。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