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文学汉代职官选举的形式之一。其性质同贤良方正。初始于汉文帝年间,定制于武帝继位之后。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武帝继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公孙弘传》也载:“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到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又特颁诏:“通《保博》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举贤良文学的目的在于尊儒术,提倡官员以经入仕。王莽时代明确规定,文学科划入四科之举,被举者条件为“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语、明文学。”汉灵帝时又出现了鸿都门文学,光和元年汉政府遂置鸿都门学,将贤良文学作为国家官员的选举制度正式确认,这对于进一步广开仕途,促进文学艺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制度沿用到北宋始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