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惩罚民事伪证 |
释义 |
我国伪证增多的原因(一)我国法律规定不完善 <1刑法不严。我国刑法对伪证罪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刑法第305条、第306条和第307条。值得注意的是,第305条规定的伪证罪和第306条规定的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和妨碍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作证罪仅适用于刑事诉讼。不适用于民事诉讼 只有刑法第307条规定了刑法中的民事伪证, “以暴力、威胁、贿赂手段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假见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年,但不超过七年。协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从刑法规定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不存在伪造、毁灭证据的重大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可以看出,在公民社会中,当事人自己作伪证的行为il诉讼不构成犯罪 2。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不严格。《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或者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阻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2) 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手段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教唆、贿赂、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前款规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或者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中国的法律对许多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例如在什么情况下罚款、在什么情况下拘留、识别和制裁谁以及如何启动程序。这导致了现实中的两个极端,一个是随机处罚,另一个是不处罚。 (四)证人的法律观念不强 现在证人普遍存在以下心理:(1)应当事人要求提供虚假证言。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亲友的感情,有的是利益驱动,有的是暴力胁迫,等等。(2) 证人没有出庭作证。有的担心出庭作证会受到对方的报复,有的不愿意出庭作证,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赔偿 证人提供的虚假证词导致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差,严重干扰法官对案件的正确理解,影响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导致冤错案的发生。如果证人不出庭,法官和另一方就无法理解获取证词的方式方法。仅仅依靠庭外形成的证词,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令人难以置信。在盘问环节中,由于证人没有出庭,盘问无法进行,许多事实无法澄清 以上就是你问题的答案。我们都知道,提供虚假证词的人将受到惩罚。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提供虚假证词的人的惩罚是不同的。如果情况非常严重,他们也将被判处监禁。如果有教唆者,教唆者也将承担法律责任。你可以咨询法律咨询网的律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