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释义
    近来大家对于职务行为的关注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伴随着网络自媒体对于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对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产生质疑。当然业界人士对职务行为肯定是非常的了解的,只不过是很多民众提到职务行为以后,存在的一个最大的疑惑就是不能够准确的对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有所理解。
    一、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职务行为通常是指工作人员行使职务的行为,是履行职责的活动,与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相对应。
    区分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
    只需要知道什么是职务行为就可以了,不符合这个的就是个人行为
    行为特点
    一是职权性。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实施的行为履行职务行为。超越职权的行为不是职务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二是时空性。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时间、地域范围内实施的行为通常都认定为职务行为。比如某市的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纠正另一城市公务员管理中的错误。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况下,凡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名义实施的行为都是履行职务的行为。如公务员人员着装、佩戴标志、出示证件、宣布代表机关实施的行为一般都以职务行为论。
    四是目的标准。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维护公共利益而为的行为,通常都认定为是职务行为。
    二、民法总则职务行为应该怎么认定?
    实践中一般结合以下几个标准判断员工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
    (1)行为是否有经营者的授权,是否是有雇佣关系的工作人员所为。
    (2)行为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3)行为是否以经营者的名义或身份实施。
    (4)行为与职务是否有内在联系,如行为的内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雇主雇用的目的,行为是否具有为法人谋利的意思。
    三、相关法律法规
    (1)《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民诉意见》”)第四十二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组织为当事人。”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简称《赔偿解释》”)
    第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前款所称“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
    (4)《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三条:“经营者的职工采用商业贿赂手段为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
    应该说,要想知道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实际上我们就是重点来了解一下职务行为的具体概念。职务行为是说国家工作人员行使自己的职务的,在履行职责的这样的一种活动都称之为职务行为,又或者说,区分个人行为和职务行为最关键的就在于职务行为都是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2: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