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中国古代带于罪者颈项的木制刑具。秦、汉时把带在颈项的与带在手、足的统称“械”或“三木”,无专称。晋代始称“枷”。北魏规定大枷仅使用于“大逆、外叛”等重罪,其规格是,长一丈三尺,喉下长一丈,通颊木各方五寸。北齐时一般徒刑犯若不锁即带枷。北周时死、流、徒刑均带枷。隋、唐对枷的规格均有规定。唐代“盘枷”长五尺以上,六尺以下;颊长二尺五寸以上,六寸以下;共阔一尺四寸以上,六寸以下;径头三寸以上,四寸以下。据《旧唐书·刑法志》载,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为了迫害无辜,曾于法外另制大枷十号,名曰定百脉、求即死、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破家。宋代,枷分二十五斤、二十斤、十五斤三等。明代法律规定:枷长五尺五寸,头阔一尺五寸,以干木为之,死罪重二十五斤,徒、流重二十斤,杖罪重十五斤。清初,凡“窃盗”、“犯奸”、“赌博”、“逃军、逃流”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均可酌量加枷。康熙八年(1669)改为“囚禁人犯,止用细链(铁索),不用长枷”。枷反作为“枷号”刑具。即旗人犯军、流、徒罪,免于发遣服劳役,只带枷数十日即释放。枷的重量,初期定为重枷七十斤,轻枷六十斤。乾隆五年(1740)改定,应枷入犯俱重二十五斤,然例尚有用百斤重枷者。嘉庆以后,重枷断用三十五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