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地方性法规属于法律吗? |
释义 | 一、地方性法规属于法律吗? 地方性法规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主体不同于国家层面的法律,由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制定。 效力方面,虽然低于国家层面的行政法规,但它们是地方立法权的体现,具有该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效力。 在适用范围上,地方性法规仅限于在其行政区域内有效,不能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相冲突。 这些特点确立了地方性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法规与规章的区别 法律网提醒你,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都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但它们在对象、主体和特性上有所不同。 行政法规通常调整更广泛、原则性的问题,由中央政府即国务院制定,效力高于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则聚焦于管理领域中的特殊、具体问题,可以由中央政府组成部分或地方政府制定。 依照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决定,行政法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可能具有“超前性”“实验性”,而行政规章不具备这一特点。 ![]() 三、法律与法规的关系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法律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而行政法规则通常由国务院制定。 法律与行政法规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更多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行政法规则体现国务院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对具体问题的规范。 虽然行政法规在称谓上是“法规”,但它们与法律一起构成了国家法律规范体系,指导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