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
释义 | 一、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 行骗者可能使用伪造或他人的身份证件成立公司,以合法公司名义进行诈骗活动。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2.重操旧业者多屡骗不爽: (1)行骗者往往具有多次行骗的劣迹,一旦罪行被识破,他们可能会迅速逃离现场,待风声不紧时又重操旧业。 (2)他们熟悉行骗手段,能够迅速成立诈骗组织,实施诈骗行为,给有关部门查办带来困难。 3.运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 (1)行骗者可能利用合同公证和律师见证等法律见证形式,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2)他们利用受害者对法律见证的信任感,多次骗取财物,甚至连续行骗而受害者却毫无察觉。 4.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可能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单位证明等证件,冒充他人名义实施诈骗。他们可能虚张声势,甚至行贿受害单位方主管人员,以骗取信任。 5.伪造担保票据非法获取: 行骗者可能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实施合同诈骗。这些票据可能通过高科技手段伪造,或非法获取,不易被察觉。 二、合同诈骗罪实施手法 合同诈骗罪的实施手法主要包括: 1.设立虚假的合同项目: 行骗者可能虚构并不存在的项目或合同,以吸引受害者投资或合作。他们可能利用虚假的高回报承诺,诱使受害者签订合同并支付款项。 2.虚构或夸大自身实力: 行骗者可能虚报自己的资产、业绩或能力,以显示其实力强大,吸引受害者的信任。他们可能利用虚假的荣誉证书、获奖证明等文件,增强受害者的信任感。 3.诱骗受害者先行支付款项: 行骗者可能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者先行支付款项,如预付款、定金、保证金等。一旦受害者支付款项后,行骗者可能立即消失或拒绝履行合同义务。 4.盗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行骗者可能盗用他人名义,冒充他人身份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他们可能利用受害者对知名人士或企业的信任感,骗取受害者的财物。 5.利用虚假担保或保证骗取信任: 行骗者可能提供虚假的担保或保证,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他们可能伪造担保票据、产权证明等文件,或以非法手段获取担保物,以诱使受害者签订合同。 ![]() 三、合同诈骗罪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属于刑事犯罪,犯罪分子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具体的法律后果包括: 1.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分子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刑罚的轻重将根据犯罪情节、数额大小等因素而定。 2.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分子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民事责任。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犯罪分子赔偿因合同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 3.社会影响: 合同诈骗罪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犯罪分子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声誉受损。 因此,对于合同诈骗罪这一严重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如果你曾遭遇合同诈骗,或者对防范此类犯罪有独到见解,欢迎在法律网平台上分享你的经验和故事。我们共同努力,让社会更加安全和谐。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