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道家 |
释义 | 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学派,因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从哲学思想看,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而庄子则由相对主义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老庄的辩证法思想异常丰富。从政治上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并以“无为”作为“君人南面之术”。与之相适应,道家在法律上崇尚“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要求统治者象“道一样,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实行无为”之治,从这一观点出发,道家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人定法,把矛头指向儒家所宣扬的“礼”和法家所推崇的“法”。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反对儒家的“礼治”,针对法家的“法治”,提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庄子则将老子思想发展到极端,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一切文化和法律道德。在中国法律史上,开创了法律虚无主义的先河。道家对当时礼法刑政的抨击是比较深刻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有助于加深对剥削者道德法制的认识,同时,道家反对过重盘剥,要求清静无为的主张,在战国中后期同法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董老学派,并在汉初和唐初起到了安定社会的积极作用。但是,道家从怨恨统治者不懂得维护自己的统治角度出发,竟不惜提倡复古倒退,以至于发展到一般地否定法律道德的作用,则是当时没落贵族思想感情的流露,特别是庄子对社会的悲观绝望情绪,很容易引起不当权的封建士大夫和失意政客的共鸣,同其倡导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一样,对后世中国人的心态产生了不良影响。见[《老子》]、[《庄子》]。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