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事业单位改革都关系到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益问题
释义
    按照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界定,我国的事业单位大约相当于三个部门分类中的“第三部门”或“非赢利性机构”。与政府的管制功能和企业的生产功能不同,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按照政府“公共政策”,为社会和公民具体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载体。
    在我国,事业单位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的如学校、医疗机构、研究实验机构、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公共设施乃至殡葬机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让人民群众满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议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政事分开”以来,事业单位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推进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的改革精神进行了聘任制、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据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我国中央及省级事业单位改革文件达400多个。可见,事业单位改革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2002年起,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开始在全国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提速。资料显示,全国实行聘任制的事业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已从2004年的36%,上升到2009年的80%,签订合同的事业单位人员总数已有1700万人,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6%。
    2006年1月1日,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要求,公开招聘在全国推行。目前,公开招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全国22个省80%的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公开招聘,2010年全国全面建立了事业单位聘任制度。现在,中央和省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达到100%,事业单位进人环节逐步得到规范。
    在规范进人环节的同时,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进展,根据2006年~2007年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到2010年,国务院系统完成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事业单位达77%,中央党群系统达52%,有25个省区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2008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事业单位医疗改革之后,我国改革进程中最重要的改革,也是难度最大的改革,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们知道,我国事业单位的3000多万员工中,高职高管人员占到75%,专业人才占60%,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人才库”,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从战略高度来研究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而不是仅仅从技术角度来思考。
    虽然事业单位分类制度改革、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制度改革等这些技术性较强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但笔者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难点是岗位设置、薪酬或绩效工资制度、福利制度、养老制度等工作动力机制方面的改革。因为这些改革都关系到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益问题,关系到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问题。
    参照国外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退休待遇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情况,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相同的等级上其薪资、福利及养老保险大体持平,不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行政管理类、执法类和技术类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差别不大。这是由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所决定的,改革的思路和基本设计必须符合“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基本公平”的原则。如果差别过大,就可能挫伤一些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政府的服务效率。
    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从基本价值的角度看,就是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去官僚化”改革,是对员工建立有效组织激励的改革,从而使事业单位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19: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