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知识产权侵权与损害赔偿
释义
    一、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责任方式
    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很多,包括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甚至赔礼道歉等,这些也都构成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在目前司法实践中,赔偿损失相对其他方式相对较弱。在实际的司法判例中,停止侵权(损害)反而更重要。从救济的效果看,赔偿损失由于民事责任的目的,就是权利受到侵害而产生损失,就应该恢复到没有受到损失前的状态,赔偿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损害赔偿要恢复到损害以前的状态还很困难。由于赔多少不好确定,很多当事人有时反而看重停止损害。
    二、知识产权侵权的行政处理与民事救济
    在我国,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面,就民事责任而言,在早些时候,先是由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方式责令赔偿,以解决民事损失,然后进入司法途径,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后来发现,这种前后位序的体制,不符合民事权利的特点。因为民事权利的资产产权是私权,是民事权利,这个权利对当事人而言,是不是主张?主张多少?在主张过程中的变化,这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权利。这时行政机关就没必要直接去管,对由于侵权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当事人不愿意赔也可以。为适应知识产权的这个特点,我国加入世贸时,修改了知识产权法律(如专利法、商标法等),其中有些规定民事赔偿问题还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行政处理主要解决违背公共利益的部分;有些法律规定,侵害知识产权同时危害公共利益时,行政机关可通过行政处罚的方式介入,并由行政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权利,以此制裁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从制裁的角度看,行政处理与民事纠纷分开了,知识产权的民事保护,通过民事赔偿主要是给当事人实权的一个救济。在民事诉讼中,采取的是不告不理原则。即使有处分权,但是若不主张权利,法院也不会主动介入;行政处理不同,可以直接介入,并进行处理。虽然现在很多行政处理都是有举报、有线索,然后去查,但是举报本身跟起诉不一样,举报本身不是启动程序的必要条件,主要是给行政机关提供一些信息。行政机构在知道信息后便于调查,而民事诉讼必须进行起诉才能够启动程序,还有在处理过程中的一些要求程序也是不一样的。
    在民事诉讼的司法审判中,由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受到了哪些损失,当举证证据能够采用,达到法官确信的程度,法官才会判给赔偿。但即使受到损害,而举证不充分,法官也没有办法处理。
    行政处罚需要行政机关主动搜集证据,因此,知识产权的民事保护与行政处理无论是启动、程序,还是处理对象上都不一样,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对象和要求。
    三、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
    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受到的损失,涉及到赔偿范围和一些计算方法。需要确定对哪些损失进行赔偿,如何计算损失,又如何证明这些损失。
    (一)以实际损失作为损害赔偿。
    按照现行的法律的规定,知识产权损害的赔偿,主要是按照实际丧失的利益,实际受到的损失,或者当事人可以得到的利润或利益来进行确定。
    首先,作为原告,受害人声称知识产权被他人侵害时,就首先要证明受到的实际损失多少。如果某些损失不好证明,可以按照侵权方的获利来作为当事人的损失额,损失根据侵权方通过侵害行为来获取的利润、利益,来作为当事人的损失额。结合知识产权侵权,如侵权人侵犯了当事人的专利,根据使用当事人专利过程中侵权方获取的利润、利益,可以确定为损害额。侵犯商标行为中,用侵权商标销售商品所获取的利润,可以确定为损害赔偿额。因此,在确
    共3页;当前位置: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