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夫妇替患病去世的儿子还债九年 |
释义 | 贫困的朱某夫妇,他们的儿子被查出白血病,他们为了给儿子治病,向亲戚朋友,村子的人借钱,之后全家人开始挣钱还债,而儿子并没有治好,反而还有十一万元债务,朱某夫妇继续还债,经过九年时间来还。 儿子去世留下11万元债务,七旬夫妇还债9年不辍。他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兑现承诺,帮儿子还债;而这对夫妇所借得的每一笔钱,都未曾收到过一张借条,所有债务,都只是存在于心中的“明细”。 今年,蔡甸区张湾街上独山村村民朱某堂和吴某安当选武汉市第四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被称为蔡甸区的“信义老人”。1986年,两人的独子朱某国被查出白血病。对这个贫寒的农家来说,这几乎是灭顶之灾。当时,朱某堂和吴某安的第一反应是,反正病也治不好,那就不治了。医生告诉他们,这是慢性病,治得好可以活一二十年。正是这句话,让夫妇俩决定倾尽全力为儿子治病。 朱某国每年要住几次院,每次治疗夫妇俩都要找亲戚朋友、村子里的邻居借钱。朱某国病情稍好,一家人就开始挣钱还债。有时钱还没还上,新一轮治疗又开始了。就这样循环往复,儿子的病治了19年,花费36万元。 2005年,朱某国去世,留下8岁的女儿和11万元的债务。这些钱,有些是老两口借的,有些是儿媳代某借的。 昨天,代某说,借钱时没收过一张欠条, “他们看我们条件差,不容易,但信得过我们,才借钱给我们,从来没有催过。”这其中,就有代某的“闺蜜”戴某,两人是初中同学,当时戴某看代某家庭困难,而白血病又是耗钱的病,就拿出五六万元接济代某。“她没有让我写借条,更没谈利息,甚至把零头抹去说不用还”。几年过去,钱多多少少还了一些,戴某从来没催过。 5月20日,戴某的丈夫也因白血病去世,“她也不容易”,代某说,作为女儿的“干妈”,戴某为女儿买了一份保险,每年按时投保,代某打算把这份保险接过来,减轻“闺蜜”的负担。 村民朱某勇说过,其实很多人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不要他们还钱了,毕竟乡里乡亲的,他们家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还有些债主告诉老两口,钱的事先不要考虑,把日子过好要紧。 不写借条,甚至不需要老两口还钱,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情感,在当下缺乏信任的环境下显得可贵。朱某堂和吴某安夫妇却并没有因此欠债不还,他们省吃俭用,手里攒到两三百元,就赶紧给债主送去。他们在心中有一本清清白白的账单,搭白算数,信守承诺。借钱者和还钱者,骨子里透着的是信任和践诺,是重信守义的性格自信,更折射出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自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