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金中国古代刑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职金》:“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入于司兵。”《吕刑》曰:“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罪之最轻者用罚金。罚与赎义有别。五罚轻于五刑,罚为犯法之小者,而刑为犯法之重者。凡言罚金者,不别立罪名,而罚金即其名在五刑之外自为一等。凡言赎者,皆有本刑,而以财易其刑故日赎,赎重而罚金轻也。汉起以罚金为常法。汉《乙令》:“跸先至而犯者罚金四两。”汉《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乘轺传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晋志》:“魏明帝改士庶罚金之令,男听以罚金。”魏法:“罚金六。”晋有杂抵罚金五等文差。《晋律:“失赎罪囚,罚金四两也。以金罚相代者,率金一两以罚当十也。”《梁律》:“罚金五等。”《陈律》:“公坐过误罚金。”总之,自汉下逮魏晋六代南朝并承用罚金。北朝魏孓齐周有赎金而无罚金,隋唐承之,于是罚金之名无复有用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