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电商平台再现价格乌龙 标价错岂能消费者买单
释义
    据媒体日前报道,一款原价14500元的超级平板电脑因商务公司员工操作失误,被标价为1450元在国美在线销售。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销售商北京某商务公司还将其中一名消费者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双方买卖合同关系。而此前,苏宁易购、联想等企业也都出现过“标价失误”事件。
    “乌龙订单”在电商行业屡见不鲜。一方面因电商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而出现价格;另一方面,不排除个别商家为博“眼球效应”,将“偶然”价格乌龙变成“必然”的嫌疑。随着电商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真“误标价格”还是“为博眼球”,都会涉及到消费与电商的利益,这就亟待相关法律的确定,为双方提供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处理方式,唯有此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商间的良性竞争。
    电商屡现“价格乌龙”
    据媒体10月9日报道,一款原价为14500元的超级平板电脑因商务公司员工操作的失误,最后被标价为1450元在国美在线销售,仅仅过了3个小时,该款电脑就售出500余台,销售商损失600万元。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销售商北京某商务公司还将其中一名消费者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双方买卖合同关系,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其实,行业内出现这样的错价乌龙事件并不少见。今年5月,苏宁易购因负责价格维护的工作人员手误,一款原价1999元的AcerW3平板电脑在苏宁易购的网站上被标价499元,虽然苏宁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恢复了原价,但短短几分钟内,这款“史上最实惠的平板电脑”仍然被卖出了1000余台。苏宁易购此次标错价事件损失上百万元。
    无独有偶,今年3月,在联想官方商城及京东商城,原本售价1888元的联想平板电脑被错标成了999元。对此,联想方面并没有取消已经生成的近11万台订单,因此赔近1亿元。
    媒体查阅了近年来出现过“价格乌龙”事件,发现大多数商家会采取直接取消订单的做法,一部分电商会尝试与消费者沟通,通过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偿,与消费者协商取消价格错误的订单;较少数商家会像苏宁与联想那样,选择自掏腰包按照错误价格来履行订单。
    电商为何频现价格乌龙?
    如今,我国电商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商家线上竞争激烈程度也丝毫不亚于线下。因而,电商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出现价格乌龙也情有可原,但不可否认的是,价格乌龙虽有偶然,可也不排除个别商家为博“眼球效应”,将“偶然”变“必然”的嫌疑。
    一方面,电商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误标价格。在电商行业,电商网站调价较为频繁,而调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上游供应商价格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因采购环节发生变化而造成的价格差异,还有可能是随库存量、季节变化、竞争对手价格变化而进行的临时调整,所以网站系统很难统一判断价格,必须依靠人工手段操作,而人工的介入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出错率,所以偶然出现价格乌龙事情也非不可原谅。
    另一方面,对于网站和商家来说,消费者的关注度与点击量事关其存亡,不管是打价格战还是活动促销,所能够带来的获利并非只是订单金额,更多的是博得消费者眼球,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排除个别商家为夺得“眼球经济”效益,而刻意把“偶然乌龙”变“必然乌龙”的嫌疑。
    错价频现折射法律真空
    电商频频出现“错标价格”事件,是真乌龙还是吸引眼球?我们不得而知。而之所以许多如北京某商务公司这样的商家宁愿遭受舆论也不愿为自身失误买单,甚至牛气十足状告消费者,还在于其抓住了不少消费者“疲于维权”的心理。
    对消费者而言,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容易出现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的尴尬局面。首先,一旦需要靠打官司维权,务必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其次,即使付出官司的公证费,也难以保证最终能获得赔偿;最后,在此类价格乌龙事件中,消费者本身并未遭受实际损失,消费者从心理上难以付出维权行动。因此,在过去历次价格乌龙事件中,虽然网络上不乏情绪激动的消费者,但最终通过法律维权的只是极少数,许多出错商家正是看准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才敢于单方面撤销订单,甚至状告消费者。
    为什么“乌龙订单”在电商行业屡见不鲜,却依然难以找到“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
    有业内人士提出,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此类电子商务纠纷的法律法规。而此前出现的类似纠纷只能按照《合同法》的内容来解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如买卖双方的合同中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或者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本次北京某商务公司与消费者的纠纷确实可以属于存有“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不过,该商务公司也存有明显过错,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消费者协商解决。
    而随着电商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真“误标价格”还是“为博眼球”,都会涉及到消费与电商的利益,双方都需要一个更为具体、更为规范、更为有效的处理方式,一旦再出现类似事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才能能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商之间的良性竞争。中国金融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