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性三品说 |
释义 | 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西汉董仲舒认为天所创造的人类,都有为善的本质,但不能以为人性已善。“故性比如禾,善比如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所为之内也。”认为禾之所以能出米,是因为禾里原来就有米;性之所以能出善,是因为人性之中本来就有善。他把这些善的内在因素叫做“善质”。经过统治者的教化,这种“善质”才能真正成为善。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圣人之性”是上等之性,他们性善,能够“循三纲五纪”,“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是教化的立法者和执行者。“斗筲之民”具有下等之性,他们性恶,贪欲很重。这种性善者和性恶者,都是不可名性的。可以名性的,只有第三种,即“中民之性”。这种“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特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既然人性分为上、下、中三等,为善为恶的情况各不相同,董仲舒主张对他们施行德和刑的时候应当各有所侧重。少数“圣人”性善,当然没有什么施刑的问题;对具有“斗筲之性”的劳苦人民性恶,则要侧重用刑。对具有“中民之性”的中间阶层,主要用德教,“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可以通过教化而使之为善。后来唐朝韩愈更提出一种严格的“性三品说”,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中民之性可“导而上下”,是“接于物而生”,即后天才有的。韩愈认为“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它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人性论。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