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委派人员的劳动关系是否有规定 |
释义 | 一、委派人员的劳动关系是否有规定? 我国有关法律没有就委派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作出具体规定. 根据目前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委派人员劳动关系存在几种模式: 1、受委派人员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 2、受委派人员与委派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3、受委派人员与原单位和委派单位存在双重劳动关系。 不论是什么模式,受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的承担方由三者进行协商,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 309号)第十四条规定:“派出到合资、参股单位的职工如果与原单位仍保持着劳动关系,应当与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原单位可就劳动合同的有关内容在与合资,参股单位订立劳务合同时,明确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休假等有关待遇。” 二、什么关系构成劳动关系? 构成劳动关系,需要满足以下要件,缺一不可: 1、主体资格合法。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合法,指劳动者必须是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作为主体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文体部门招收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须经劳动人事部门特批)。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合法,指用人单位须经主管部门批准依法从事生产经营和其他相应的业务,享有法律赋予的用人资格或能力。 2、合同内容合法。 主要指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劳动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这里, “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就是法律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强制性规定。假若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为十个月,由于违背了上述“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显然是无效的。 3、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因为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所以是无效的。另外,如果有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合同内容有重大误解,这样的劳动合同也应无效。 4、合同订立的形式合法。 《劳动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对于以口头、录音、录像等形式订立的劳动合同,均无效。 正因法律上没有对委派人员的劳动关系有明确规定,所以,具体是什么样的模式是要三方进行协商来确定的。受委派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身为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其他所有的合法权益,应该有原单位和派遣单位之间,在充分尊重职工本人意见的情况下协商决定,并且体现在合同中。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