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居住地选择和规划
释义
    居住地选择和规划
    本节适用于本章开始描述的第三种情况,即为移民提供居所唯一有效的方式是安排临时居住地。
    一个精心安排、位置较好的临时居住地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人们可以体面而祥和地生活其中,享受安定的家庭生活。在满足居所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居住地选择和规划应该旨在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并且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最小。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居住地选择和规划,随后确立适合灾民的居住形式和类型。在参考四种临时居住类型(接转中心、自我安置营地、精心规划的临时居所、扩展临时居所)的基础上选择居住地。一旦选择确定,都要评估决定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如不能,要明确采取什么办法解决。
    居住地标准1:居往地选择
    居住地能够容纳灾民人数。
    关键指标
    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用以描述的程序在救助指导中还将进一步详细阐述。
    ●应根据迁移灾民和迁入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及当地的承载能力的评估情况来决定临时居住地合理的人口规模;
    ●确定合适的临时居住地类型:接转中心、自我安置营地、精心规划的临时居住地或扩展临时居住地。
    ●在确定采取何种定居形式时需要参考以下几点:
    ——通过评估得到的信息。
    ——对灾民安全已有的或潜在的威胁,这一点尤其对灾民以及单身妇女、寡妇和未成年少女更重要。
    ——居住地最大承受能力。
    ——居住地理想的人口密度。
    ——移民和当地居民的融洽程度。
    ●监控选定所需居住地形式是否受备选居住地物理因素的限制。无论季节变化如何,居住地需满足以下需求:
    ——居住地距可能的外部威胁要达到安全的距离范围(通常不低于50公里),以保障人身安全。
    ——居住地有全天候公路能使重型卡车驶达。如有必要建造公路,要选择适合的土质条件,公共设备能够通过轻型交通工具运抵。
    ——居住地位于已有的社会和经济设施附近。
    ——居住地要有充足的水源(用于饮用、烹调、保健和卫生)。
    ——在雨季,居住地地基高于水位警戒线不少于3米。
    ——在选择居住地之前或同时,要安排好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例如木材、石头和砂子)的使用权。
    ——在占地之前要确定土地使用权,必要时通过协商取得使用权许可。
    ——土地类型适合挖掘和水渗透。
    ——居住地有充足的草地、灌木和树木遮荫和预防水土流失。
    ——居住地有足够的可持续利用的燃料薪柴资源和建筑材料。
    ——居住地要有足够适合于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要认识到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影响,必要时通过协商解决土地使用权。
    ——居住地不能建在易导致灾民和牲畜疾病流行的地区,也不能位于易积水或供泛区及有山崩或火山爆发威胁的地方。
    救助指导
    这些指导意见反映了确定居住地主要特征所需的程序。
    1.确定居住地类型:通过评估,提供选择居住地类型(本条说明)及形式(下面的第二条指导)的有关信息。临时居住地有四种基本类型:
    a)接转中心:迁移灾民或灾民短期居住的地方。如果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接转中心应该被看作同精心规划的居住地(下面的第C条)一样:①规模较大,人口超过2000;②预期将持续较长时间。要特别精心管理环境资源,以使灾民和当地居民有充足的水源、燃料和建筑材料,并且不损害当地的经济和环境。如果接转中心收留了本应短期居留的灾民却长期居留,这对当地居民将产生社会和经济影响,这种影响与精心规划的临时居住地产生的影响相同。
    b)自我安置营地:这是灾民自发安顿下来的居住场所,故需进行部分调整,需要提供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
    c)精心规划的临时居住地:这是指救助规划者在灾民(例如来自接转中心的灾民)到达之前就建造好并配备服务设施的居住地。
    d)扩展的临时居住地:为容纳更多的灾民(来自接转中心的灾民)而扩展原有的灾民居住地。
    2.确定居所形式:确定居住地类型之后,接下来就要确定何种居所形式,并考虑社会经济评估信息及以下因素:
    a)灾民的安全:是否存在来自迁移灾民、当地居民或其他群体的威胁。
    b)居住地最大承受能力。
    c)灾民同当地居民、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住地评估:一旦确定了居住地的类型和形式,就应该利用从评估获得的信息来确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不能,必须进行调整。此时可能需要专家的建议,居住地评估应阐述以下问题:
    a)可及能力
    ——居住地当地道路基础设施条件。
    ——临近居住地的服务基础设施情况,灾民居住地是否会对其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邻近机场、铁路或港口情况。
    ——季节因素对可及能力的影响。
    b)居住地条件
    ——居住地的地形和坡度应适宜排水,以满足一定数量的灾民居住。应依据土壤条件、植被和可能的排水及水土流失控制措施来确定居住地最大的合适坡度,以防止洪水和泥石流。理想的坡度是2%-4%。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和洪灾。
    ——土地渗透性。例如,有裂缝的石头可以广泛的分散厕所垃圾;而在火山石上建厕所就相当困难。(见第一章,“供水及卫生·粪便处理标准”)。
    c)水(见第一章,“供水及卫生”)
    ——气候条件。
    ——在合适的距离范围内常年有充足的水源来满足灾民、当地社区、农业和牲畜的需要。
    ——将取水点和牲畜隔离开来。
    ——是否拥有不止一处水源,以备水源缺乏时的需要。
    ——水源的海拔高度,是否会受到卫生和洪水以及季节变化造成的污染威胁。
    d)居住地空间
    ——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一定密度的人口,并且将人口疏散到居住地能够容许的数量。
    ——是否有空间以备人口增加时扩展居住地的需要。
    ——当前的土地利用以及居住地对土地的预期影响。
    ——能够支持的农业和畜牧业的水平及类型。
    e)环境
    ——预期的温度、风和降水及其对计划、农业和畜牧业的影响。
    ——存在的环境脆弱性或附近有价值的区域。
    ——拥有足够并持久的木材供应,以使迁移灾民和当地居民用作燃料和建筑材料之用。
    ——地表覆盖物的类型和数量及其对气候条件、风流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流行疾病、害虫、疾病的威胁(见第五章,“医疗救助·传染病控制标准”;第一章,“供水及卫生救助·传病媒介控制标准”)。
    在整个救灾进程中,居住地选择是第一道工序,并且是灾民首要之需,不只是单纯的技术考虑或建立救助机制。
    4.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居住地选择的替代方式:见居住地选择模式,DavisandLambert(1995)。
    5.减少负面影响:迁入灾民居住在较大的寄居社区附近,可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受益。迁入灾民人口可能超过当地人口,这对当地基础设施、经济和环境造成压力,甚至导致双方相互仇恨。因此,慎重选择和规划灾民居住地对更广泛的人道主义救助及保证灾民中男女和儿童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见:分析标准1:初始评估。
    居住地标准2:居住地规划
    做好居住地规划可以确保灾民家庭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确保人们安全和安宁,并且内部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关键指标
    ●居住地要提供给平均每人45平方米的空间,包括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共卫生、学校、办公室、供排水系统、安全/防火带、市场、仓储设施、居所占地),但不包括农业用地(种植和养殖)。
    ●建立一系列生活区和村落。
    ●确定将来扩展所需的空地。
    ●具有提供社会设施,例如市场、祷告场所、墓地、保健设施、固体垃圾处理场所、取水点、社区中心、食疗中心、工厂、木材区和娱乐场所。
    ●具备人道主义组织所需的设施,如行政办公室、仓库和工作人员宿舍等。
    ●具有足够的防火带:住所之间相距2米;建筑物之间相距6米;建筑物群之间相距15米。
    ●要为每一灾民群体设立墓地,并且地点要合适。
    ●建立疫病隔离区,和一般居民隔离开来,以防流行病的蔓延。
    ●除非采取了特殊的排水和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否则居住地坡度一般不大于7%。
    救助指导
    社会因素:规划居住地时应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结构和性别差异,在建设市场、集会场所、娱乐场所等时都要考虑这些问题。在重新确立迁移灾民居住地时,这些设施起着基础性作用。同时还要支持现有的社会代表制度形式,因为咨询移民,尤其是妇女,让她们参与人道主义救助活动非常重要。
    居住地标准3:安全保障
    居住地选择和规划应确保整体灾民的人身自由和安全。
    关键指标
    ●居住地要位于远离易造成人身伤害威胁的地方。
    ●居住地规划要确保提供给面临威胁的灾民群体安全的综合居住区。
    ●每个人都能安全享受社会、医疗、卫生和其他基础设施,如果需要,这些设施夜晚要配置照明系统。
    ●采取一系列的规划支持灾民的自我决策机制。
    ●控制居住地人口总规模,使之维持在不危害内外安全和各种保护措施的水平。
    ●要由当地政府和/或有关联合国机构来实施采取内外安全的保护措施。
    ●有关机构负责协调救助行动中受威胁群体的安全问题。
    ●建立防止和处理性暴力的机制。
    ●妇女和未成年人要知道如何为性暴力受害者找到医疗服务机构。
    ●采取有效的步骤,确保工作人员不受威胁,在安全无保障的地区,各救助机构之间要就撤离计划达成一致意见。
    救助指导
    1.确保全体灾民和现场救助工作人员的安全绝对重要:详细的居住地规划要考虑到内外的威胁,这一点尤其对那些感受到威胁的灾民或迁移灾民特别重要。能够确定特定群体(尤其是妇女)所受到的威胁,有助于当地政府和联合国机构加强安全措施,妇女和其他受到威胁的群体如果没有居住在隔离的地区,那么她们极易成为人身攻击或遭强暴的目标。
    2.安全措施:协作机构应该确保有关地区夜间的照明,并确保妇女和青少年为户主的家庭以及单身妇女居住在保护设施附近的安全地带,但不是昔日的所谓“集中营”。同灾民一道制定安全措施,例如安全避难设施和邻里安全值勤小组等。防止性暴力的措施包括:进行居住地规划时向灾民男女代表咨询;保护妇女安全并确保医疗的工作人员以及翻译人员不能
    擅离职守;在协调会议上研究防范性暴力问题。
    居住地标准4:关注环境
    居住地的规划和管理要确保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化。
    关键指标
    ●在规划临时居住地时要考虑灾民的人口密度及疏散措施:
    ——在脆弱的环境下,迁移灾民集中在一起,目的是防止对环境产生永久性影响。
    ——在较好的环境下,为灾民设立分散的居住地,这样比设立大居住区不易对环境造成危害。
    ●在规划居住地时,尽量节约树木和保护植被。依据自然等高线规划道路和排水系统,以防水土流失和爆发洪水。
    救助指导
    1.场地需求:UNHCR准则(未公开发表)建议每人总共需要45平方米的场地使用面积,包括一个用于烹调的场所。理想的情况是让迁移灾民的人口密度和原来在他们本地/本国时一样,或者和寄居地居民一样。规划时还要考虑到场地的动态变化和发展,人口的增长和新的迁移灾民到来,场地不断膨胀,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增长的速度每年最多不能超过4.5%。同样要计划好早期的迁返工作或保证新老灾民的融洽和睦。
    2.防火带:注意千万不要让防火带成为风道。要有训练有素、装备良好和定期演练的消防队。
    3.墓地:墓地和公墓要远离饮用水源(在土壤中,更多的是在裂开的岩石中)至少距水源30米,墓底高于地下水位1.5米。来自墓地的地表水不能进入居住区。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迁入灾民的风俗习惯。
    4.燃料木材的消耗:无论分配给每户家庭多少农业和居住用地,如果没有其他的燃料可用,人们难免到公共区采集木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常认为每500人需要1平方公里的未被砍伐的森林,才能满足每人每年600一900公斤的燃料木材的需要。然而,假定只有20%的森林未被砍伐,这仅能满足100人的需要。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2: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