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在版权输出上下功夫 |
释义 | 在一些发达国家,以版权输出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成为支柱产业。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大幅增长,但承载“中国文化内容”的产品还不够多。 文化“走出去”不能走传统制造业来料加工的模式,更不能依靠原材料输出——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供应地,反过来因国内文化市场的“战略性短缺”,成为海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倾销地,而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构成威胁。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依赖资源或躺在资源上睡大觉,市场表明,谁占据价值创造的高端——创意、版权,如迪斯尼版的《花木兰》《功夫熊猫》,日本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文化产业开发等,谁就掌握话语权,谁就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 文化“走出去”必须以版权输出和高附加值的内容产品为主,拥有版权和高附加值的内容产品的生产是文化“走出去”的核心。 “走出去”既要借助国际平台,也要善于利用国内平台,把基本功做好。如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国内较早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是以文化物权、债券、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市场平台,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权益性资本市场。旨在通过产权和交易实现文化和资本共舞,展示出文化的资本实现,资本的文化表达。此外,像深圳文博会,也是文化“走出去”的极佳平台。 版权输出离不开应对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内容产业的繁荣。汉语文学写作是当代中国文化中富有活力的内容生产,当代汉语写作已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渠道。但相较于西方文学在中国的巨大声望,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相当有限。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的文学生产大国,但在中国,文学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输出与输入显然不对等。 当下,内容提供商大多是民营企业,赢利能力较弱,没有在人力资本和产品研发等方面很强的投资实力,内容产品往往缺乏竞争力。现阶段如果仅仅依靠内容生产商自身投入,中国文化较难走出去,即使走出去,也多为个案,很难有可持续性和深刻影响。国家应该在文化内容产业方面出台系统规划,加大对内容提供商的扶持力度、研究内容推广方法,建立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制度。在具体扶持方式上,可以尝试改变扶持思路,应该首先扶持人,其次产品,最后企业。文化“走出去”要有信念,坚信中国文化一定能走出去,而且还能走得好,走向高端和主流市场,既要有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服务)走出去,也要有作为增值之源的 “版权”走出去,而且走出完善的产业链,在世界上形成中国特色知名文化品牌。 中国经济总量足够大,但由经济大国迈向世界强国不仅要有经济实力、高科技力量的支撑,还需要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文化“走出去”担负着建构真实的中国形象的使命。必须体现鲜明的价值诉求和国家意志。以民族立场和可沟通的现代价值的表述方式,着力生产具有深厚艺术内涵、鲜明地方特色、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文化精品。走出去的中华文化要让世界感受到今天真实的中国、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中国文化清晰的价值诉求,不仅不会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障碍,反而会成为全球文化互动的引力和魅力。文化产品“走出去”不仅要切合世界发展潮流,还要切近中国迈入现代化进程的审美表达和美学建构。在世界主流市场流通和消费的文化产品中,传导出一个爱好和平、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意识,一个对内科学发展对外追求和谐世界的光明磊落、坦荡、刚健、清新、勇于担当的,一个既古老有历史感又现代充满活力的真实的中国形象。借助经济力量的助跑以及文化资源大国优势和后发优势,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在此战略机遇期,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的奥秘在于如何讲一个好听的有趣的有价值含量的故事,最好听的故事莫过于能打动人的真挚的情感,能触动人性的琴弦,因此如何讲故事很重要。在全球化舞台上的文化互动中,我们还不太会讲故事。要想把故事讲好,讲出有影响力的价值来,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在“版权”输出上下功夫。就此而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任务和使命任重而道远,现在有了开端,而在开端处更需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要有针对性的策略。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