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特殊复杂环境下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释义 |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周而复始、贷款推动的显著特征,每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伴随着贷款大“跃进”,经济底谷时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批周期性坏账。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目前很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指出,中国必须通过扩大投资抓住国际金融海啸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金融系统对此亦有共识,各家银行正按照中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抢市场、争份额、简流程、赶进度,增加信贷投放。 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国家政策瞬息万变的特殊复杂环境下,尽管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出现危机迹象,金融系统在机遇面前仍需保持清醒与警惕,务必吸取过往教训,把好贷款质量这一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分析研究特殊复杂环境下不良贷款征兆、成因及对策,对我们在新一轮经济启动中防止新冒不良贷款大有裨益。 一、特殊复杂环境下贷款出现不良的征兆 分支机构贷款管理出现以下情况或迹象,贷款有可能出现新的不良。 (一)贷款总量飞速增长,全行上下为贷款尽快发放不断开辟“绿色通道”,甚至砍掉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流程。 (二)各种贷款项目赶进度赶时间,先天不足贷款客户开始增多,未评级或评级较低客户贷款在贷款总量中比例开始上升。 (三)特大项目抵押担保手续一时难以办齐,银行不得不边发贷款边办手续或不得不发放更多信用贷款。 (四)贷款集中投放到经济启动确定的重点领域,风险偏好集中于个别行业。 (五)经济景气上升,使得银行短期内不断将贷款投向周期性明显的行业客户。 (六)技术进步和资源限制,导致政策和信贷双控客户增多。 (七)期末贷款五级分类,关注类贷款不断增加,贷款向下迁徙压力大。 (八)贷款流动性差,贷款项目远期前景与经济启动行业规划并不协调同步。 (九)借新还旧贷款不断增多。 二、特殊复杂环境下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不良贷款成因非常多,但在类似目前特殊复杂环境下,其形成原因与正常环境下仍存在较大区别,发现并掌握这些差别,有利于我们工作中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再度陷入“不良陷阱”。 总体来讲,贷款投放过程中,国家、银行、客户三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关系特征非常明显,不良贷款成因也与三者密切相关。 (一)国家 1、中央经济政策变动给贷款带来的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会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货币资金、实物资源的流向与流速会迅速反映到信贷投放上。当前十大行业振兴计划推出之后,那些没有列入计划之列的行业,客观上有可能被银行列为信贷退出或限制范畴,此前投放在这些领域的贷款就面临着形成不良的政策性风险。而当前热点行业如果投资过度,也会面临着今后宏观调控的压力,投放其中的贷款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不良。 2、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压力给贷款带来的风险。在特殊环境下,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压力明显加大,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期望值比平常高很多。特别是内地政府,赶同行、超沿海的发展规划非常宏伟,需要贷款支持的项目多得惊人,但内地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市场发育、政府效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满足不了贷款投放条件。金融系统在政府释放空前利好的宏图下和同业竞争倒逼情况下一般会及时跟进并大规模投放贷款,而经济基础先天不足的缺陷可能为贷款形成不良埋下隐患。 3、司法与金融监管机构的执法水平对贷款质量的不利影响。司法机关尤其是法院的执法倾向、能力、效率对银行纠纷贷款的质量改善有明显影响。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在经济启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更可能倾向于支持政府、企业而不支持银行。当地信用环境缺失司法公正,贷款投放风险系数会显著扩大。除司法机关外,金融监管机构的作为对贷款质量也存在一定影响。金融监管机构对当地金融机构指导、协调、检查、督察的力度不同,银行贷款整体质量会有所体现。有些地方之所以成为金融重灾区,与当地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息息相关的。 (二)银行 1、银行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把握不当,有可能导致贷款形成不良。国家政策是宏观性、粗线条的,银行对政策的解读、理解是贷款投放前关键的一步,其理解能力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即将投放的贷款质量。特别是在统一法人体制下,管理层面越往上走,这种风险影响力越大。在特殊复杂环境下,对政策的把握难度更大,决策把握不当有可能导致贷款形成不良。 2、银行风险与信贷管理机制、体制难以迅速适应特殊复杂环境,有可能导致贷款形成不良。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信贷管理体制一般会随之进行调整,但银行体系庞大,即使做出一些调整,但从上到下传导时效会滞后,出现“温水煮青蛙”状况甚至扭曲变形,仍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如国家经济振兴政策强调做大做强集团企业,企业扩张、兼并、融合、重组、拆分形式将会不断创新,基层机构对其内部机构、产权、关联等复杂关系形成的风险总量难以把握和控制的话,有可能导致信息失灵,授信失准,审批失当,投放失误,结果大树底下并不好乘凉。 3、银行贷款管理人员素质不适应特殊复杂环境,有可能导致贷款形成不良。特殊复杂环境下,此前很多信贷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银行贷款管理人员不很了解或了解得不很深入,在信贷准入、项目评估、借款人考察、还款来源等风险点的把握上就可能积聚风险。 (三)客户 1.客户的经济基础与发展前景根本决定贷款质量。客户经营现状、发展前景等内在素质始终是决定贷款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客户其他缺陷是贷款风险的次要因素。客户当期经济基础出现问题,贷款必然出现风险;客户发展前景不好,贷款后期必然出现风险。在特殊复杂环境下,无情大浪猛淘沙,没有经济基础和市场前景的客户被市场迅速抛弃,客户经济基础和市场前景更加成为各家银行最为关心的指标。 2、客户的还款来源与抵押财产直接影响贷款质量。信用贷款非常依赖有保障的还款来源,其他方式贷款与财产抵押关联度非常高。在特殊复杂环境下,还款来源深受经济形势影响,客户现金流有可能弱化甚至断流,对信用贷款质量构成很大威胁。而抵押物特别是房产、土地变现能力减弱、估值缩小成为特殊复杂环境下必然出现的现象,这也严重威胁贷款质量。 3、客户管理、诚信、道德、文化等软实力长期制约贷款质量。在特殊复杂环境下,客户在管理、诚信、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也显露无遗,一些贷款客户由于管理无方、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等,尽管其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并不差,但硬不及软,部分客户有可能选择逃废银行债务,必然对贷款构成潜在威胁。 三、特殊复杂环境下防范贷款风险对策 (一)加强宏观研究,防范政策风险 一是重点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对我行存量贷款的不利影响,提早做好信贷结构调整安排,有步骤有计划地从风险贷款中全身而退。二是重点关注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内重大项目规划、产业投资方向、财政增长水平、招商引资动向与贷款投放关系紧密,务必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对其长期跟踪、提前消化、定期监测、动态发布。三是重点关注司法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动态,主动掌握了解司法机关对贷款诉讼与纠纷案件政策变化要点,呼请司法机关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及早制定预案;主动掌握了解金融监管机构对于贷款投向、结构、规模的监管总体要求,防止工作被动。 (二) 加强行内建设,防范管理风险 有些贷款成为不良,并不是因为项目本身或贷款客户出现问题,而是因为银行自身贷款管理出现了问题。要抓住根本,突出重点,着眼长远,加强行内建设,防范贷款管理风险非常重要。 1、员工素质教育。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是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员工高素质,贷款高质量,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一要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功能,信贷条线员工有更多机会面对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防止信贷投放道德风险尤为重要。二要帮助员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市场和政策在不断变化,教育培训紧密跟进才不至于慢半步。要根据员工素质现状进行不定期培训,增长员工专业知识,提高其贷款管理能力。三要探索建立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员工素质升华的必然要求,是体现团体智慧的最好纽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风险文化建设,引导员工深度研究市场,提高职业敏锐和开放度,达到对特殊复杂环境下的贷款风险进行快速识别、度量和控制的较高水准,以风险文化建设的整体力量带动贷款质量的提高。 2、贷款流程控制。完善贷款流程并控制贷款风险是各家银行不断努力的方向。贷款流程从时间上来讲,涉及到贷前、贷中、贷后;从空间上来讲,涉及到银行和客户。通过完善贷款流程,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无缝有机对接,逐一排除每个环节的信贷风险点,最终实现信贷资金的优质高效循环。从目前实践看,一是要从体制上完善信贷审批与经营条线内部约束制衡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机构独立、垂直开展工作职能,强化信贷审批机构审贷分离、尽职调查审批职责,保护和调动基层机构和一线营销人员参与贷款风险控制积极性,发挥中后台机构和管理部门风险控制牵头和中枢作用。二是充分激活平行作业手段,实现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有机结合。要扩大平行作业范围,将平行作业延伸到贷前、贷中、贷后;扩大平行作业对象,将各类产品的贷前调查、评级、授信、条件落实、贷后预警等纳入进来。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贷款流程的先进、高效、共享运行,最大限度整合挖掘对公信贷流程系统、十二级分类系统、信贷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授信业务监测系统的交叉监测功能,杜绝信贷风险。 3、激励约束机制。单纯依靠人的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还是不能完全控制贷款风险,还必须有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信贷管理各个环节责、权、利统一,才能真正强化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一要建立一套全面完整、奖惩有力、长期管用、操作便捷的风险控制奖惩办法。信贷风险控制涉及岗位多,风险点多,人员流动性大,兑现期限长,考核难度非常大,因此,各机构必须切合自身实际,才能制定出真正管用的考核办法。二要通过利益引导或补偿等办法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调动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信贷管理人员积极性,尽量在贷前把风险控制住,在风险暴露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让最早发现风险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去控制风险,而不能因为担心责任追究放任风险发生甚至扩大。对按期收回贷款本息人员应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员工发放优质贷款。三要对不良贷款进行责任追究,确实属于主观原因的,要对其施以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惩罚。 (三)加强客户管理,防范市场风险 1、客户进入管理。客户进入是风险控制首要关口,也是防范风险最为关键环节。客户进入管理主要考虑客户行业、区域以及客户本身三个方面的因素。在行业方面,要加大对国家政策支持行业、非周期性行业、我行优势行业的投放力度,重点支持有资源优势、垄断经营、具有核心创新能力、集约化程度高、政府财政担保等行业。在区域方面,结合当地产业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规划,优先发展高新区、工业园区、新城区、先导区、改革实验区等重点区域。在客户方面,大力支持具有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政策优势、管理优势、评级优势的集团企业、龙头企业,贷款优先投放到上述客户前景看好、资本充足、还贷可靠的项目。 2、存量客户管理。信贷资金脱离银行进入客户体内循环后,管理难度开始显现,存量客户管理因而成为信贷资金能否安全回归的主要环节。在此阶段,应根据客户情况随时调整工作重点,对优质客户应扶优助优,使其优上更优,实现银企长期双赢。对受特殊复杂环境影响较大、未来还款能力出现下降趋势、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客户,要根据其基本面、财产抵押变现、管理层领导能力、信用记录、核心竞争力、市场销路、还款意愿、预期可恢复能力、风险分类区别对待,酌情支持、控制投放或完全退出。 3、客户退出管理。客户退出是信贷资金循环受阻的体现,属于银行被动性、事后性、补救性的管理行为,存在信贷资金损失的较大可能性。退出客户确定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当前国家产业政策、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确定的严禁进入但此前已经进行了信贷投放的客户;二是还款已经出现困难或预计难以还贷的客户;三是风险分类已经属于不良贷款或被外部监管机构列入信用不良黑名单的客户。对于退出客户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严肃执行退出计划。要按照退出名单执行退出,不属于退出名单的不能随意退出。二是合理妥善退出。退出是银行自保措施,可能遭遇客户的阻碍或反对,有可能造成双输局面,甚至酿成冲突,增加额外风险。对此类客户,应制定包含时间进度、司法救济等预防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力避免损失。三是加强核销方式退出客户的管理,如有新的还款来源,要继续进行催收。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