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滥用职权罪的法律适用
释义
    
    案情介绍
    甲乙丙丁四人均为某区乡镇农机管理员,根据上级指示在该区农机局组织下开展“农机执法大检查”。当日7点,四人进行检查,甲发现在附近国道上行驶着一辆无牌农用三轮车,且后车厢乘坐四人,属严重违规行为。甲明知国道不属于农机执法检查范围,仍示意该车停下,但驾驶员没有理会。乙就说,“咱们追上去!”然后指挥丙驾驶一辆面包车,乙、丁乘坐从后超过三轮车并停在车前,致使三轮车躲避中翻下路边,造成车上人员一死三伤。
    分歧意见
    司法机关对于四人故意超越职权并且确实存在严重后果没有异议,但是,对于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及追究哪些人的刑事责任有很大分歧,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四人均构成滥用职权罪。理由是:四人主观上存在共同故意,客观上造成了严重后果,属于共同犯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乙、丙构成犯罪,其他人为一般渎职行为。理由是:1.甲有滥用职权的故意,实施了拦车的行为,但没有直接产生严重后果。2.乙发动、指挥了追车行为,丙直接实施了追车行为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二人构成犯罪。3.丁虽然参与了追车,但没有滥用职权的故意,也没有直接造成严重后果,不构成犯罪。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以上两种意见实际提出了两个理论问题:
    (一)滥用职权的共同犯罪问题。根据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是,渎职罪是很特殊的一类罪,与其他罪不同的是,其主观方面所说的故意和过失主要是针对渎职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的心态。本案中,滥用职权罪的主观要求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滥用职权的行为可能导致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重大损失发生的严重不负责的心理态度。所以,在本案中,不存在故意犯罪,当然也就不存在共同犯罪。  (二)滥用职权与严重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就本案而言,与一死三伤的重大损失有关的事实和行为有很多,但是究竟哪个事实和行为与重大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呢?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两个原则:
    1.新介入行为原则。在没有滥用职权行为前,该农用三轮车一直能够正常行驶,那么,就应当将翻车的责任归于新介入的行为,认定新介入行为与该结果有因果关系。
    2.合理预见原则。在本案中,一般理性的人可以预见,在国道上用面包车追逐一辆农用三轮车并且超车后急停,会造成农用三轮车翻车的危险,那么现在这个危险出现了,就应当认为是乙指挥、丙执行的追车行为与该结果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虽然甲的拦车也是滥用职权行为,但是按照合理预见原则,这个行为不会造成翻车的危险,而丁虽然在面包车上乘坐,但该乘坐本身不会造成任何危险,也就与该后果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一、概念及其构成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要指监管机关的正常秩序,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严重不负监管职责,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所谓脱逃,是指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从羁押场所如看守所、拘役所、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等或者押解途中或者审判场所逃走,从而脱离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虽然在押但不是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而是其他人员如被行政、司法拘留的人员、劳动教养人员逃离羁押,不能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亦应以他罪如玩忽职守罪论处。所谓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在羁押场所、押解途中未按规定采取有关看守、监管措施;擅离看守、监管岗位;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有脱逃迹象,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时,不及时组织、进行追捕等。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脱逃是由于行为人的玩忽职守、严重不负责任而造成。如果没有玩忽职守、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或者虽有玩忽职守、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与在押人员的脱逃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不能以本罪论处。
     本罪属结果犯,只有造成严重后果时才构成犯罪,所谓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是指致使重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致使多名犯罪嫌疑入、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脱逃致使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受到严重影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后打击报复控告人、举报人、证人和司法工作人员,继续犯罪,危害社会等等。
     根据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何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致使依法可能判处或者已经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的;
     (2)3次以上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或者一次致使3名以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的;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以后,打击报复控告人、检举人、被害人、证人和司法工作人员等,或者继续犯罪,危害社会的;
    
     (4)其他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同私放在押人员罪一样,只有司法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过失,但这是针对在押人员脱逃这一后果而言的,对于其玩忽职守的行为,则表现为明知故犯。故意不能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属私放在押人员罪。
     二、认定
     (一)本罪属于玩忽职守罪的特别规定,凡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在押人员脱逃,构成犯罪的,都应以特别法条即本罪治罪最刑。
     (二)本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界限
     本罪在主观上必出于过火,而后者则出于故意。如果明知某在押人员企图逃跑,但却放任不管,属于故意,此时应以后者即私放在押人员非定罪,如果不知道其想逃跑,或者知道其想脱逃但根据环境条件,在押人员的自身能力因素轻易相信其逃跑不了,结果致使逃跑,构成犯罪的,则应以本罪定罪。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9: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