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曹操 |
释义 |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出身宦官之家,早年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汉献帝时被封为大将军和丞相。当时军阀混战,局势动乱,他“挟天子而令诸候”,进位为魏公,后称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在刑礼关系上,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针对东汉末年官制上的弊端,作为丞相的曹操确定自己任用官吏的标准是“清识平当,明于宪典”,选拨“明法达理”者,使“持典刑”。在治军方面,曹操制定了严格的军令、军法,他认为法律一经制定,必须信守不怠,所谓“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强调以法治乱,以法治国。曹操重法,但反对滥刑,在肉刑恢复问题上,几经动议,但因权衡利弊,最终放弃己见。曹操为“腹诽之谤”罪的积极主张者,曾对后世产生过恶劣的影响。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