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识别欺诈? |
释义 |
一般来说,欺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欺诈者有欺诈意图。欺诈意图是指当他知道自己的陈述是虚假的并将导致另一方错误理解时,希望或纵容结果。欺诈故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陈述虚假事实的故意;另一种是诱导他人错误理解的意图。在现实生活中,根据行为人的动机陈述虚假事实并不少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行为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第二类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认为所陈述的错误事实是真实的,即他无意主观陈述错误事实,此时不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然而,要区分行为人是否有陈述错误事实的意图并不容易。这主要是从行为人的行为动机、知识和经验及其客观环境中确定的。(2)欺诈者实施了欺诈。欺诈是指欺诈者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理解。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构成欺诈的两个方面。故意陈述错误事实的行为,如将假冒伪劣商品描述为优质低价。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将真实情况告知对方,而故意不告知。沉默是否构成欺诈?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当行为人有义务不加解释地解释真实情况并保持沉默时,即构成欺诈。中国法律关于沉默是否构成欺诈的规定与上述规定类似,如《产品质量法》第28条规定,销售不具备产品应有使用性能的产品时,销售者应当事先向消费者或用户说明,否则,卖方应承担民事责任。这项规定表明,在有义务解释时保持沉默构成欺诈。此外,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有义务解释的人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骗者因欺诈而犯错。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缺乏了解等重要情况。要构成欺诈,受骗者的错误理解与欺诈者的欺诈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如果受骗者签订合同,欺诈方提供的虚假信息必须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并且由于欺诈方提供的虚假信息,欺诈方对合同内容有错误的理解。(4)欺诈方的意图表达是由于错误造成的。如果欺诈者的意图表达不是由于欺诈,则不构成欺诈。这表明欺诈者的意图表达与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