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如何进行违法拆迁和维权
释义

面对违法拆迁,如何落实维权。对违法拆迁,可以采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维权方式。1行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只能向上一级地方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一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执法部门或拆迁办的决定,只不服的,可以直接向政府法制局申请行政复议。据法律专家介绍,申请行政复议的法定期限为60日:申请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之日起60日内,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将无效。但是,群众确实不知道已经作出决定的,也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但必须提供不知道拆迁人出示群众知道的证据的证明,群众的复议请求将被驳回。
    

2.“《责令强制拆迁决定书》明确规定,“群众不服的,也可以在裁定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行政复议与诉讼不能同时进行。可以复议,也可以直接办理。
    

拆迁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权益,当然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其中,对法律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有关拆迁的法律规定必须明确。
    

判断拆迁行为是否合法的几个标准?(1)是否有拆迁管理部门批准的房屋拆迁许可证。(二)是否在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内。(三)是否在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期限内进行拆迁。
    

拆迁前期,被拆迁人一定要注意收集拆迁相关文件,包括公告、通知,甚至公开信,特别是收集拆迁奖励方案、拆迁许可证、安置补偿实施细则和办法等其次,拆迁通知发布后不久,拆迁公司之间将进行挨家挨户的谈判。这时,他们需要索要委托书,并要求他们出示工作证和拆迁人员资格证。不出示或者不愿意出示《拆迁岗位证明》的,有权拒绝与其协商拆迁补偿事宜。(1) 《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督促当事人提前履行义务。提醒应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应说明下列事项:
    

1。履行义务的期限;
    

2。履行义务的方式;
    

3。涉及货币支付的,应当有明确的支付金额和方式;
    

4。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抗辩权。”第三十六条“当事人收到催告后,有权陈述和抗辩。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记录审查。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第三十七条当事人经催告逾期不履行行政决定,无正当理由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的决定。强制执行决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住所;(二)强制执行的理由和依据;(三)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时间;(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日期。督促期间,有证据证明有转移、隐匿财产迹象的,行政机关可以立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第三十八条行政强制执行的催告和决定,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不服或者不能直接送达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2)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未依法取得农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农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第六十八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逾期不停止建设或者拆除的,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令有关部门采取查封、强拆等措施。”(三)依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土地,“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申请人民事法院强制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人民法院决定批准执行的,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四)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非法占用土地建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第八十三条依照本法规定,责令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限期拆除违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施工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停止施工。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对违法拆迁的方法和维权都有一定的了解。我想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拆迁等问题,可以咨询一些地方政府,国家也会做出相应的补偿,这样老百姓的权益就得到了保障,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你知道吗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