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网络谣言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释义

根据网络谣言的内容和侵权客体的性质,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从民法的角度看,由于过错在网络上编造谎言、捏造事实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至于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什么样的民事权益,需要根据行为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捏造谎言诽谤、侮辱他人的,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在网络上宣扬他人隐私的,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隐私。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实施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以及其他侵害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网络谣言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国防利益的网络谣言。这类网络谣言发布者侵害的对象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平等和国防安全。由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性较大,通常不需要以情节严重或者结果严重为前提。第二类是危害法律实施或者破坏社会稳定的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发布者、传播者侵害的对象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秩序,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公共场所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秩序,交通秩序和正常工作秩序人民的生活秩序。第三类是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名誉权、荣誉权的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发布者侵害的客体是商业主体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前款所列罪行,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以外,只在被告知后处理。
    

第一款行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被害人会告知人民法院,但举证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291-1条;【投放虚假危险物品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爆炸物、有毒、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或者其他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等恐怖信息的,生化威胁、放射性威胁,或者故意散布捏造的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上述虚假信息,情节严重的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社会秩序的;(二)向社会发布虚假的爆炸物、有毒物品或者放射性物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谣言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网络谣言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如果有必要实施制裁,可以联系律师寻求帮助。法律咨询网还为律师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欢迎参加法律咨询。你知道吗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