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遗失物的定义是什么,遗失物的归属是怎样的? |
释义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有关寻物启事的新闻。每个人都会有一是粗心的情况,难免会遗失一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指的遗失物就是掉东西,现在社会上的人们素质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具有拾金不昧的好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那么今天小编就很您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遗失物的定义等相关知识。 一、遗失物的定义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 1、须为动产。不动产如土地即使时间久远致边界不清也不构成遗失物。除一般动产外,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等也属于动产范畴。 2、须无人占有。遗失物在拾得前必须不为任何人占有。判断占有是否丧失,应依社会一般观念,根据具体情况,考察原占有人是否具有事实上控制该物的可能性。仅一时丧失对物的占有,并不能构成遗失。因此,占有的物品偶然进入他人地内、建筑物内,均不能构成遗失物。在自己房屋遗失的物品,不能视为遗失物。并且占有丧失必须具有确定性。无人占有是一种客观状态,与遗失人的主观认识无关,因此即使失主知悉遗失物的下落,仍不妨碍遗失物的成立。 3、须非无主物。遗失物占有的丧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法学广义上的遗失物包括同性质、同特征的漂流物和失散的饲养动物。 二、遗失物的归属 历史上有两种立法例:罗马法不承认拾得遗失物为所有权之取得方法,规定“拾得遗失物者,于有失主前,负有保管遗失物之义务,不能取得其所有权”,而只能依无因管理,要求失主赔偿费用,且无权请求报酬。 日尔曼法规定:遗失物的拾得人,应当向有关机关呈报,或者应当催告失主认领,将原物交还失主,并由失主向拾得人支付报酬;如果遗失人不认领,则遗失物由国库、寺院、拾得人按法律规定的比例分享。 中国《民法通则》采罗马法不取得所有权主义。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对拾得人权利义务的规定都是对立统一的,即在规定遗失物拾得后归还义务和违者承担民事、刑事责任的同时,也规定了失主应付酬的义务,即拾得人获酬的权利。 德国民法典从第965条到第984条规定了涉及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义务以及责任范围、拾得人的费用、报酬请求权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分别以专条规定了费用及报酬请求权。第971条规定,“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领权利人支付拾得人的报酬。拾得物的价值在一千德国马克以下的,其报酬为该价值百分之五,超过此数的,超过部分按百分之三计算,动物,为价值的百分之三。”该法典赋予了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即在立法上规定了失主付酬的制度。 中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05条规定,“ (1)遗失物拾得后六个月内,所有人认领者,拾得人或警署或自治机关,于揭示及保管费受偿还后,应将其物返还之。 (2)前项情形,拾得人对于所有人,得请求实物价值十分之三之报酬。”该条规定之效果与德国民法典第970、971条规定的效果基本相当。 日本则制定了单行的《遗失物法》,对拾得人的酬劳金作了具体规定。第4条规定:“ (一)受物件返还者,应将不少于物件价格百分之五,不多于物件价格百分之二十的酬劳金给付于拾得人。但是,国库或其它公法人,不得请求酬劳金。 (二)有第10条第2款的占有时,受物件返还人应分别将前款规定的酬劳金的二分之一,给付于拾得人及占有人。” 英国规定:付酬是该项遗失物的百分之十。 中国历史上的立法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奖惩并重的,如清律户律钱债门得遗失物条载,“凡得遗失物之人,限五日送官,官物尽数还官,私物召人认识,与内一半给与得物人充赏,一半还失物之人,如三十日无人认识者,全给。” 中国民事立法未明确规定失主应给予拾得人报酬。 在我国遗失物一般指的是动产,是无主之物,我国法率对一是伍也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以避免有些不法分子拾得他人意外丢失的物品而占为己有,所以在我们拾得别人的遗失物是我们要及时归还,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