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律意义上归还遗忘物是盗窃吗
释义
    对于陌生人的遗忘物,如若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拿走遗忘物,究竟是属于盗窃还是侵占,这个问题需要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定上来判断,根据法律,盗窃罪是指盗窃文物或者盗窃金融机构;对于侵占,则指的是非法占有他人委托保管的财务。所以,对于归还遗忘物是盗窃吗这个问题,必须从法律的实际规定出发。
    一、法理研究
    (1)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分
    盗窃罪是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的罪各,其内容是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I)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II)盗窃珍贵文物,情切严重的。
    侵占罪是我国刑法第270条规定的罪名,其内容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才处理。
    盗窃罪和侵占罪虽同为财产性犯罪,且在犯罪构成上也有相同或者相近之处,但两罪仍有以下区别:
    (1)犯罪的前提不同,侵占罪的行为人在侵占别人财物之前,必须已经实际持有或者控制他人的财物,实际持有或控制他人财物的方式以刑法规定的方式为限,即代为保管他人财物,拾得他人遗忘物和发现他人埋藏物三种方式。而盗窃罪的行为人在实施盗窃时,并不具备实际持有或者控制他人财物的前提条件。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不同。侵占罪表现为行为人将合法持有的财物变为非法占有。法律规定侵占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拒不交出或拒不退还的行为,而盗窃罪是采用秘密窃取的方法,使财物脱离所有人的控制,从而实现非法占有。
    (3)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不同,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往往产生在合法占有行为之后,而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立生于行为人非法占有财物之前。
    二、占有他人财物的原因及其在侵占罪与盗窃罪的不同意义
    “占有”是指占有人对财物的实际控制支配状态,最常见的占有是所有权人对自己财物的占有。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情形下财物的占有者并非所有权人本人。在刑法学视野里,财产犯罪占有他人财物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委托信任关系占有,比如刑法第270条第一款规定的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第二种是基于偶然原因占有,如刑法第270条第二款规定的占有他人的忘物或者埋藏物;第三种是夺取,如通过抢劫、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手段而占有他人财物。第一、二种情形属于侵占罪中的占有,行为人对他人财物的占有本身具有正当性,因此并没有侵害他人对财物的占有。侵占罪之所以成罪,在于行为人将合法的“占有”恶意地变成了“据为己有”,占有转换成了侵占。与之相反,盗窃罪通过犯罪手段取得他人财物,不仅从实质上侵害了他人的财物所有权,并且是以直接侵害了他人的占有为前提。综上,侵占罪行为人在犯罪之前对他人财物的占有具有合法性和无罪过性,而盗窃罪中行为人对他人财物的占有是其完成盗窃犯罪的必然前提和要求。
    三、侵占遗忘物犯罪的主体限制
    遗忘物是持有者因疏忽未带走遗留在他人能有效管理之场所的财物。对遗忘物和遗失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区分,学理上有不同意见,暂不评论。遗忘物脱离原持有者占有而处于管理者的控制之下,既可能是管理者发现之后对遗忘物的实际占有,也可能是由于遗忘场所的特殊性而推定为受到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如果被管理者所发现,管理者就负有代为保管并归还的义务,管理者拒不交出,符合刑法第270条第二款的规定的,应当构成侵占罪。如果是被管理者之外的第三人发现和占有,就不能机械地从形式上理解刑法第270条第二款的规定。此时,由于行为人侵害了他人(遗忘物管理者)对财物的占有,不符合侵占罪的本质,其对遗忘物的占有不具有合法性和无罪过性。因此,当遗忘物作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时,其犯罪主体一般情况下只能是负有管理义务的人,如果是除此之外的第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取得遗忘物,则成立盗窃罪。
    四、侵占遗忘物犯罪的认定思路
    在罪名的确定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只是将刑法第270条确定为一个罪名即“侵占罪”。但从该条的两款规定可以看出,侵占罪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二是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从学理上,前者属于侵占委托物(委托物侵占、普通侵占);后者属于侵占脱离物(脱离占有物侵占)。这两种情形所损害的法益、客观行为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故许多学者建议应借鉴外国立法例对此条规定的罪名进行区分。应当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侵占委托物、侵占埋藏物由于犯罪对象的特殊性,容易识别和认定,较少存在争议,而对诸如本案的侵占遗忘物争议较大。我们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判断犯罪对象是否为遗忘物。因为只有某物被判定为遗忘物,才可能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某物脱离了原占有人的占有,应从该物所处的位置、时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是否属于遗忘物。比如摆放在街道边成捆的电缆,周围还有市政铺设电缆的相关设备,显然就不能认定为是遗忘物,任何人不得随意占有。二是从行为人的主体身份上进行判断。遗忘物脱离原占有人的占有之后,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可以并且应当代为保管并及时归还,因此管理人有占有的权利。而对于管理人之外的第三人,当然负有不得占有的禁止性义务,这就是上一点所论述到的侵占遗忘物犯罪具有主体上的限制。
    综合可以看出,对于侵占是持有者由于疏忽而没有带走能够有能力管理的财务,而且对于侵占,分为由于委托关系的信任而被侵占,另一种是偶然侵占,还有抢夺侵占,在法律的规定里,遗忘物与遗失物不做区分,因为我国的法律条令里没有具体做出区分,也就是说在我国的现行制度下,区分这两个词语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很困难,所以对于归还遗忘物是盗窃吗的规定还是需要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9 8: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