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诉讼时效反复中断能否超过20年 |
释义 | 一、诉讼时效反复中断能否超过20年 诉讼时效的中断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限制其不能超过20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诉讼时效期间会重新计算。 这意味着,只要符合中断的条件,诉讼时效可以反复中断,而并没有规定中断的次数或时间限制。 因此,理论上讲,诉讼时效可以反复中断,且不受20年的限制。 二、时效中断与中止区别 时效中断和时效中止是诉讼时效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1.时效中断可以发生在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而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内。 2.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事实,如起诉、请求等;而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不能左右的事实,如不可抗力、债务人失踪等。 3.时效中断是指从法定事由发生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而时效中止则是将中止的期间暂停计算,待法定中止事由消除后,继续计算时效期间。 三、诉讼时效的法律特征 诉讼时效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诉讼时效完成仅消灭实体请求权。 诉讼时效完成后,权利人丧失的并不是向法院起诉的权利,而是丧失了通过诉讼获得救济的权利,即胜诉权。法院不再保护其权利。 2.诉讼时效具有强行性。 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定,当事人既不能协议排除对诉讼时效的适用,也不得以协议变更诉讼时效期间。 3.诉讼时效具有普遍性。 诉讼时效规范为普遍性规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诉讼时效适用于各种民事法律关系。 关于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虽然诉讼时效可以反复中断,但起诉之前,通过协商、调解等行为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权利人还是应该通过仲裁或者起诉等司法途径,要求对方履行应尽义务。 现在你对诉讼时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否还有疑问?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法律网始终在你身边,提供专业且及时的法律解答。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