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告身 |
释义 | 古代授官的凭证,类似后世的任命状。战国时期形成的符印制度即具有此方面的含义。北周时,已有此名称。唐称告身,宋谓官告。《通典》十五载唐代选补官员之制云:“先简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不审者皆得驳下,既审然后上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各给以符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给之。武官则受于兵部”。通常,告身之凭倍只能由皇帝授之,不得假冒。《唐律疏议·各例》道:“因昌荣迁伍者,并追所冒告身。”通常官吏犯重罪,皇帝要下旨收回告身,但也有例外。如《唐律疏议·名例》:若官吏“犯罪未至官当,不追告身,叙法依考解例,期举听叙,不降其品”。若为通毁告身,“所守别无告身”,就要降其品级,甚至囚禁处刑。告身制度从战国开始沿革到清末,虽形式虽有变化,但本质相同。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