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原罪
释义

原罪

唐朝法律有关犯罪人自首,以及官吏有过失自觉举发免除刑事处罚的一项规定。汉代对自告者,规定了“除其罪”的原则(参见自首条)。据《晋书·庾纯传》载:西晋时期,庾纯因能捆缚有罪之子,“诣廷尉自首”,而获得“免罪”的优待。唐初制定唐律时,把以往的“除罪”和“免罪”,更为“原罪”。与此同时,扩大了适用范围。即不但适用于犯罪人自首,而且适用于官吏“公事失错”自觉举发的行为。凡官吏因公务上的过失,或者办理公文延误期限而能自觉举发的,一律适用“原其罪”的原则,免于刑事处罚。但因犯罪人自首,往往涉及到赃物偿还以及犯罪性质、情节是否如实交待等项问题。所以,《唐律疏议·名例律》对“原其罪”的原则及其具体适用,又作了严格规定。首先,原罪的原则,只是规定免于追究自首者的刑事责任。但盗窃、抢劫以及贪污的赃物,必须如数偿还。即“正赃犹征如法”。同时规定:凡造成无可挽回后果的“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以及“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都不属“原罪”适用之列,应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唐律对自首者不如实交待犯罪性质,以及不尽数交待罪行的,只免于追究如实自首的部分,其余部分,则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另外,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唐律还规定:轻罪已发,能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审问它罪而首余罪者,免其余罪;“犯罪共亡,轻罪能捕重罪首,及轻重等,获半以上首者”,原其罪。但应指出,唐律“原其罪”的刑罚原则,以不危害封建皇权和国家根本利益为前提。凡犯十恶等常赦不原之罪的,尽管实行自首,仍“依常法”制裁。由于唐代注重立法,系统周密地规定了“原其罪”的处刑原则,为封建司法机关查清案情,分化打击犯罪集团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成为宋、元、明、清各代相继承袭的定制。

随便看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8: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