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 |
释义 | 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指人类按照预定目的,运用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改变自然物,创造出使用价值,以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活动。是人类第一个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劳动同一般动物的活动有根本区别:(1)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例如建造房屋,就是按照预先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改造自然物,用来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一股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本能的活动,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占有自然物,蜜蜂筑巢就是这样。(2)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人们使用工具并不断改进工具,创造性地进行活动,改变自然物的原始状态和性质,使其为自己服务。一般动物。包括某些高级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成的自然物,而不能制造工具。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特征,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使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分离。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就没有人类自身。劳动过程包括三个要素,即人们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出适合需要的使用价值。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人的劳动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为了生产劳动,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占有自然物,占有生产资料。劳动的社会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劳动的性质不同,劳动者的地位也就不同。在生产资料归原始氏族公有的情况下,人们平等地、集体地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由于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劳动十分艰苦。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先后有过奴隶劳动、农奴劳动和雇佣劳动。劳动者受到各种形式的剥削和奴役,劳动成果绝大部分为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劳动者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劳动成为沉重的负担。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在公有制企业和单位,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从被剥削、被奴役的情况变成光荣豪迈的事业,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成果经过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分配给劳动者,这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科学技术极大提高,劳动就将不再是人们的谋生手段,而是生活的需要,社会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消费品的分配将按照“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进行。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