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❶中国唐宋两代中央政务决策机构或宰相议事场所。始于唐初。唐时,自高祖至高宗末年,设于门下省,为宰相集体议事的场所;自武则天光宅元年至玄宗开元11年,设于中书省,为宰相议决军国政务的最高国家会议形式; 自玄宗开元11年后,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关,并副署皇帝所发文书。由正堂和后院两部分组成,正堂为宰相的办公处和会议厅,后院为秘书处,分设吏房、枢机房、兵房和刑礼房等机构。宋代初期,“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文献通考·职官考一》);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尚书省都堂也有此称,纯为宰相议事场所。 ❷中华民国初年袁世凯实行总统集权制时的总统府办事机构。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取消国务院和国务院总理,设政事堂于总统府。任命国务卿,并设左丞、右丞各1人,参议8人,直辖机要、法制、铨叙、印铸、主计5局和司务所。另设法制讨论会、政治讨论会、财政讨论会及全国生计委员会。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于1916年4月21日发布政府组织令,仍保留政事堂、国务卿和直辖的5局1所。同年5月8日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