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论国有保险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 |
释义 | [摘 要]:我国已经加入WTO ,面临着开放促进改革的局面。保险是保险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绝对化控制地位时 ,公司多数董事 ,实际听命于股东 ,董事会做出有损于其它股东利益的行为 ,另一方面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情况时 ,公司主要控制权掌握在经理层手里 ,公司董事受制于公司经理层而不能有效地代表全体所有者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在于保证董事会相对独立于公司的控股股东内部经理层 ,从而保证董事会独立判断公司事务 ,独立作出决策。这样在董事会架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成为必然。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 (非执行董事 )对内部董事起监督和平衡作用。外部董事必须独立于公司之外 ,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他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管理层。 董事会的三个重要委员会、高层经理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都由外部董事控制 ,在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一方面可以制约控股股东 ,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其它股东行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独立监督管理阶层 ,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在国外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和职责越来越得到了强调。独立董事领取津贴和车马费。 二是不能把公司分权制衡看成“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如果未经董事会授权董事长处处以“法人法表”和“一把手”自居 ,事事领导总经理 ,就扰乱了公司的责任体制 ,降低了公司经营管理绩效 ,导致了治理结构的扭曲。 三是注意董事会构成的合理性。如果董事会内部成员的结构不合理 ,强大的董事会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也会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所谓结构主要是指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数结构。这些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董事会的决策 ,结果是或者董事会的决策不科学导致企业战略出现问题 ,或者董事会被经理班子蒙蔽。董事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结构 ,董事要“懂事” ,比如董事除了个人特征 (正直和责任心 )外 ,还要注重其财务能力、商业判断能力、管理能力、行业知识、市场研究、战略规划等。董事不再仅仅是资产的代表者。 四是完善董事会的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目标。在优化董事会的前提下 ,所有者还要转让必要的经营权 ,建立比较有效的决策机制 ,即 :董事会既拥有一部分由自己支配的决策权 ,也拥有一部分需要转让的决策权 ,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一部分决策权需要向外转让 ,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 ,主要是 :第一 ,请专家进董事会向知识拥有者转让决策权。第二 ,建立具有相当权力的决策咨询机构。第三 ,建立重大决策委员会制度 ,第四 ,引入董事违章追溯制度。第五 ,制定董事长约束制度 ,在董事会闭会期间董事长不得擅自代表董事会、代表所有者作出决策。 五是处理好党委会与董事会的关系。党委会要特别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不再“以党代企” ,以恰当方工参与公司的决策、经营管理等。党委会的活动要严格遵守《宪法》 ,在党章规定范围内发挥好作用。其它的工会、职代会也是这样。 六是加强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控体系的建设。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董事会有决策权、经理层有执行权、监事会有监督权。监事会的监督权是法定的 ,代表全体股东来行使 ,监事会既独立于董事会又独立于经理层。监事会由全体监事组成 ,监理资格基本与董事资格相同 ,并必须由股东大会选出。监事会有较广的职权范围 ,发挥好监事会的职责 ,需要和独立董事、纪检委、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多个监督机构协调统一 ,加以改造 ,避免“群龙治水水不治”的尴尬现象 ,在科学的监事会运作机制下完成它的使命 ,提高公司法人运行的质量。 七是处理好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在董事会代表股东和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就落实为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由于在我国改革中长期流行“放权让利就是改革” ,“企业拥有自主权是改革的基本目标”等不确切的观念 ,在经理层方面的首要问题 ,就是缺乏经理层的基本职能-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再一个问题就是经理领导班子与董事会高度重合 ,或者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 ,这也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 (三)强化对内部人控制现象的监督 ,培育职业经理人成长 内部人控制是伴随着现代股份制公司而滋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从现代公司理论来分析 ,内部人控制是指在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里 ,经理人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 ,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由于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信息不对称 ,并由此引起的外部人监督困难是产生内部人在公司的控制权和操纵权的直接原因。一些内部人利用其对企业的控制权 ,钻了由于出资者对经营者缺乏必要的所有权约束控制的空子 ,经营者往往会以牺牲股东的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对企业经营不负责任 ,从中渔利 ,如追求高额的薪金收入、舒适的办公条件 ,个人的声誉和升迁 ,过分的在职消费 ,短期业绩行为 ,财务信息失真等。 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所有者缺位”和没有一个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管理层利用其权利 ,损害它方利益 ,作为内部人 ,又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 ,损害国家利益。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产权改革和建立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来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约束 ,营造出一种恰当的机制 ,以协调经理层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责 ,降低由于经营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出现的各种“代理成本” ,维护出资人的所有者权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