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行政诉讼中证据的保全的概念及条件是什么
释义
    行政诉讼中证据的保全的概念及条件是什么
    证据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调查证据之前,对于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根据诉讼参加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采取制作笔录等方式,预先加以调查和固定的制度。按照《行政诉讼法》第36条的规定,采取证据保全措施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证据有灭失的可能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况。证据有灭失的可能指作为案件事实的证据由于某种原因而可能丧失,将来无法收集。如证人因年老、疾病可能死亡,物证因自然原因可能腐坏、变质等。证据存在难以取得的情况,指证据虽无灭失的可能性,但如果不采取保全措施将造成以后取证的困难,如证人要出国等。
    2、必须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是否接受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是否依职权采职保全措施,要看被保全的证据对具体行为是否有证明作用,即使有灭失的可能,也不应进行保全。
    3、必须在当事人起诉以后,人民法院进入调查阶段以前。如果当事人还未起诉,则不是诉讼上的证据保全,当事人可以向公证机关申请公证;如果人民法院已开始对案件进行调查,则由人民法院进行调查取证工作,无所谓保全证据问题。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人民法院才能采取证据保全措施。保全证据的措施,根据不同的证据而有所不同,如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绘图、制作笔录等方法。如果您还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问题,请咨询法律咨询网律师,他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