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都有哪些 |
释义 |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都有哪些 根据新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九十三条和有关规定,可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是下面几类人员: (一)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它包括各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管理机构。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以上这些机关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务活动的人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干部和公务员。它不包括从事劳务性的人员,如国家机关中的门卫、炊事员、清洁工等勤杂人员和部队的战士。 (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公司之间参股联营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国有公司所控股的公司。国有企业是指国有公司以外的财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工业、农业、交通业、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事业单位,即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人民团体是指国家倡导而成立的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的群众组织,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组织。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经营、管理或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它不包括临时工等编外人员。在实践中,常遇到承包人在承包合同期内利用承包职务的便利,挪用承包国有公司、企业范围内的资金,此情况,承包人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笔者认为应区别看待:1、职责性承包的承包人,可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所谓职责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经营管理经验、技术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在承包期内享有经管财产、人才使用、资金使用(对公务使用)等自主权,按规定上缴利润,并获得报酬的承包。其承包的承包人实际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主管和经管国家财物的人员,故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2、风险性承包的承包人,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风险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财产作为风险抵押担保,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定的承包费或管理费外,享有经营的各种权能,执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亏损到期交不出应付资金或财物,则以担保物作为抵押的承包。其承包,尽管国有公司、企业交给承包人的资金或财物的国有性质不变,但在合同期内允许承包人享有和支配这些公款公物的使用权,挪用这些公款公物,不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