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是什么意思? |
释义 | 【为您推荐】洪洞县律师 邗江区律师 科尔沁区律师 武陵区律师 荔湾区律师 赤壁市律师 滕州市律师 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于自己利益的措施。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自认就是当事人承认自己做错事情或者不反驳对方的指控然后默认承认错误的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还原了现实,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上看,就是将自己推出去承担责任。今天我们就“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进行相关介绍。 一、自认的含义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不予反驳或对其诉讼请求予以认可的意思表示,简言之就是在诉讼过程中对自己不利事实的承认。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没有作明确的、详细的正面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75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首次对自认制度作了确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再次间接确认了明示自认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比较全面、准确地规定了自认制度。从司法解释及有关规定上来看,当事人自认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有: 1、对方当事人无须举证,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约束法院,对于自认的事实法院必须予以认可。(涉及人身关系的除外)。 二、自认分类 1、纯粹的自认,也叫单纯的自认; 2、附加限制的自认,即自认以后又附加一个条件,但附加限制的自认必须有证据证明自己所加的限制,否则后果与纯粹的自认相同; 3、附加理由的自认,也叫附加理由的否认,但附加理由的自认必须有证据证明自己所加的理由,否则后果与纯粹的自认相同; 4、拟制的自认,当事人到庭。当事人到庭沉默不语或回答不知道,如果是应当知道或者亲身经历而回答不知道的,一般认定自认,除此之外,不认定自认。另外,当事人到庭,拒绝质证没有合理的理由的,也认为构成自认,不质证有正当理由的,对方当事人还应继续举证。 5、拟制的自认,当事人不到庭。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庭,看作对原告诉讼请求的允诺,认定自认,如果原告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庭的话,就按撤诉对待,而不是自认。如果有正当理由不到庭(如公告送达等),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由此可见,自认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要慎用,一切在以事实为根据的基础上,重视证据的收集,重视证据的运用,在诉讼过程中用证据说话,不盲目自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是一个不利于自己的措施,因此要慎用。当然尽管自认对当事人不利,但是自认这个制度有助于还原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地对待事情。对于对方当事人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没有举证的责任,当事人直接就承认了事实真相。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