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起诉的法律后果
释义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给予救济的诉讼行为。 一般条件: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原告将诉状递交给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并不因此丧失诉权,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已经立案的,受诉法院应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的起诉行为实际上会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这些法律后果包括
    1、法院必须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并在7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2、对原告来说,则禁止原告依同一事实理由就同一诉讼请求对同一被告再行起诉。
    3、原告起诉所引起的程序除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情形之外,任何偿得随意解除和终止。
    推荐阅读:
    原告应如何起诉?
    什么叫起诉、应诉、反诉?
     相关知识:
    起诉的时间条件:
    1、一般期限:当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不服行政复议而起诉的一般期限为15日,即在受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若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当事人要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特殊期限是行政诉讼法所认可由其他单行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3、起诉期限的计算和最长保护期限。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起诉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哪些人可以提起上诉?
    房产官司应向哪个法院起诉?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6: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