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古代印度法 |
释义 | 公元前5至7世纪以前古代印度奴隶制法的总称。古代印度居住着不同种族、不同风俗习惯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政治上经常处于不统一状态,因而法律也是分散的、多样性的,但又具有其共同点,即法律与宗教、道德规范和哲学联系密切。古代印度法可以分为佛教分支和婆罗门教分支,相互兴替。佛教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有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在位)召集高僧编纂的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婆罗门教法律将古老文献《吠陀》奉为经典,其中的《法经》起着法典的作用,还有《乔达摩法经》(约成于前1000年代中期)和《阿跋斯檀巴法经》(约成于公元前1000年代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写成的政治经济论文《政事论》中,也包括许多法律规范的内容。在法律文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共有12章,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哲学等内容。古代印度法律肯定王权无限,还肯定了古印度奴隶制社会的种姓制度。在土地法方面,国王对全国土地享有最高所有权。契约通常用宣誓方式订立。婚姻也是一种契约,不同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强调家长及丈夫的权利,妻子和子女处于同奴隶相同的地位。在刑法方面,各种姓之间犯同样的罪,处罚不同。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