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强制执行? |
释义 | 一、什么是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依法制裁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行为,以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的司法行为。通俗来说,当判决或裁定等法律文书生效后,如果债务人没有履行义务,那么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通过各种方式手段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这被称为强制执行。强制执行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否则可能会影响强制执行的效力。 二、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 法律网提醒,申请强制执行需要的条件有: 1.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 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 3.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 4.义务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 5.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 6.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 三、强制执行申请合适的时间是什么 申请强制执行的时效是两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规定,申请人在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六个月内法院应当采取强制执行,否则申请人可以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间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