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故意逃逸与无意驶离如何区分 |
释义 | 一、故意逃逸与无意驶离如何区分 故意逃逸与无意驶离在交通事故中,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区分。 1.从轮胎痕迹来看,故意逃逸通常会有明显的制动痕迹或行驶轨迹变化,表明驾驶人知道发生了事故;而无意驶离则现场无制动拖印,轮胎轨迹无明显变化。 2.从肇事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分析,故意逃逸往往发生在人车稀少的时间段和地点,如夜间、午后、清晨或偏僻道路;而无意驶离则更可能发生在白天繁华街道或交通要道。 3.从肇事后的行为来看,故意逃逸者可能会采取改变行车方案、毁灭证据、制造假象等行为;而无意驶离者则行为正常,不会出现这些不正常现象。 4.接触部位和事故形态也是判断依据,故意逃逸的接触部位多在车前或前轮,事故形态往往是碰撞或碾压;而无意驶离则可能发生在车的侧后方或挂车,事故形态为轻微刮擦。 5.通过证人证言和肇事车辆驾驶人的陈述,也可以进一步分析判断。 二、鉴别逃逸与驶离的方法 鉴别逃逸与驶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详细分析现场的轮胎痕迹,以判断车辆是否有制动和行驶轨迹变化。 2.考虑肇事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夜间、午后、清晨或偏僻道路上的事故更可能是故意逃逸。 3.分析肇事后的行为,如故意改变行车方案、毁灭证据等,也是鉴别逃逸与驶离的关键。 4.注意接触部位和事故形态,如车前部位或前轮的接触、碰撞或碾压事故更可能是故意逃逸。 5.通过证人证言和肇事车辆驾驶人的陈述,结合现场情况和相关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 三、构成逃逸的要件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逃逸行为的主体是事故车辆的驾驶人,只有事故车辆的驾驶人才能实施驾驶车辆或遗弃车辆逃离现场的行为。 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一种故意行为,即驾驶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故意逃离现场。 3.交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追究,包括逃避可能的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4.逃逸的方式是驾驶车辆或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即使事后自首也不能否定已经发生的逃逸行为。 只有满足以上四个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看完本文,你是否对逃逸与驶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仍有疑问,或需要法律建议,请随时联系我们。法律小助手法律网始终在你身边,为你提供专业、及时的法律帮助。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