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罪刑法定原则 |
释义 | 什么行为构成犯罪,对各种犯罪处什么刑罚,由法律明文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罪刑法定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司法专横时提出的一项法律原则。在整个中世纪,司法制度上盛行的是罪刑擅断主义。即犯罪和刑罚不由法律预先规定,而完全由国王、法官任意决定。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潮流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提出了罪行法定主义思想。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专制国家是无所谓法律的。法官本身就是法律。君主国是有法律的;法律明确时,法官遵照法律;法律不明确时,法官则探求法律的精神。在共和国里,政治的性质要求法官以法律的文字为依据,否则在有关一个公民的财产、荣誉或生命的案件中,就有可能对法律作有害于该公民的解释了。”意大利的贝卡利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罪行法定主义的原则。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写道:“只有法律才能对犯罪者规定刑罚……超出法律的刑罚是不公正的,因为它是没有法律规定的另一种刑罚。”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把罪刑法定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789年《人权宣言》第5条规定:“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其第8条规定:“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实行的法律外,不得处罚任何人。”这个原则几乎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刑事立法中都得到反映,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1871年《德国刑法典》、1881年《荷兰刑法典》等。英美的情况与欧洲大陆有所不同,在刑事法律上没有类似的规定。英国是通过人身保护律来取消罪刑擅断主义的,美国于宪法修正案第五条中作原则的规定:“未经正当法律手续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中国清末民初的刑事立法,受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影响,也在刑法中取消了类推原则。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的《宪法大纲》中曾规定:“臣民非按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察、处罚”。以后旧中国历届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刑法中也规定:“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之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罪行法定主义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法律原则。如1948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三届会议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第2项规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其发生时依国家法或国际法均不构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为犯有刑事罪。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适用的法律规定。”1954年4月的《国际人权公约》草案第15条第1项,又重复了这一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在历史上有一定进步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原则对于限制资产阶级的司法专横,也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法学理论上,都没有完全否定类推,真正实现罪行法定。法国在《人权宣言》颂布后不久,国民议会于1793年7月10日就公布了关于法律没有规定的犯罪的法律。另外,为了防止罪刑法定主义可能给它的统治带来某些不利,资产阶级国家都加强了刑事立法工作,一方面在刑法中规定了很多罪名,唯恐犯罪行为有所遗漏,另一方面及时颁布特别法令,来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时期,更是广泛适用类推规定。如1935年6月28日德国对《德国刑法典》第2条进行了修改,规定:“任何人,如其行为依法律应处罚者,或以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人民的健全正义感应处罚者,应判处刑罚。如其行为无特定的刑事可以直接适用者,应依其基本原则最适合于该行为的法律处罚之。”这里的“法律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健全正义感”,实际上就等于为统治阶级任意解释大开方便之门。罪刑法定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苏联在1958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立法纲要》中,就采取了罪刑法定的原则。1960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是否应受刑罚,根据实施行为时现行的法律予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犯罪,刑罚和对各种具体犯罪的处罚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各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定罪判刑,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以有严格限制的类推作为补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9条规定:“本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条规定既从适用和条件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又从适用的程序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法的适用,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前提下,能及时同那些刑法上没有规定的犯罪作斗争,维护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