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不真实意义表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释义

1、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民法通则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
    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行为人的外在意志与其内在真实意志不一致,具体反映了重大误解、威胁、胁迫虚假表达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对方以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隐匿的以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本规定处理第一百四十七条因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致使另一方违背其真实意思而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第一百五十条当事人或者第三人胁迫对方违背真实意思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被欺骗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被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权利。什么是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自然人或法人确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没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如善意,也称为友谊行为。例如,行为人在实施这些行为时与对方没有法律权利和义务,因此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包含三个成立要件,即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利益表达、确定性和实现现实的客观目标。它与事实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民事主体具有意思表示,即建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如提醒、通知和宽恕。这种行为并没有在权利和义务之间建立新的关系,而只是对权利和义务之间现有关系的理解或澄清。事实行为
    

这种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行为人无意建立、改变或消除民事法律关系。事实行为也可能导致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法律后果直接产生法律后果。与民事法律行为不同,事实行为的构成并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农村人在他们的家园上盖房子。这种解释行为是一种事实行为。未来,当房屋所有人死亡时,其继承人继承房屋的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III.最新信息(民法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46条
    

【虚假陈述和隐瞒的效力】行为人与对方当事人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意思表示的隐匿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第147条的规定处理。
    

【基于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对于基于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148条【欺诈性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如果一方利用欺诈手段使另一方违反其真实意图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欺骗方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行为
    

上述知识是小编对相关法律问题的回答。不真实的意图表达意味着行为人的外部意愿与内部真实意愿不一致,具体反映了重大误解、威胁、胁迫虚假表达意图等。如果您需要法律帮助,读者可以到luba.com咨询。luba.com有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