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事诉讼法新增证据的规定是怎样的?
释义
    热门城市:甘肃律师 潮州律师 三明律师 鄂州律师 邵阳律师 济南律师 鞍山律师 朝阳律师 河源律师 汕头律师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必须要提交举证材料作为诉讼事实的依据。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可能会有新的证据,那么关于新增证据法律又是怎么规定的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民事诉讼法新增证据相关法律知识。
    一、民事诉讼法新增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139条中提到的所谓“新证据”可分别从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两个阶段来看。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又包括两种情形:
    (1)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
    (2)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一)民事诉讼法新增证据
    如何理解第一种情形中的所谓“新发现的证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认为,新发现的证据应当包括这样几种情形:
    1、举证时限届满后,才知道该证据的所在;
    2、虽然知道作为证据载体的材料的所在,并持有该证据材料,但并没有意识到其作为证明相关诉讼请求、主张的证据价值所在。
    “发现”本身就是当事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也许这样的理解有些宽泛,但举证时限制度基本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因当事人的故意迟延,而不是使公正成为效率的牺牲品,因此不宜过于严格地理解所谓新发现的证据。应当注意,民事诉讼法第200条规定的“新证据”不包括这里所指的第二种情形。因为再审案件已经是经过审理的案件,就不存在开庭审理后,当事人仍然没有意识到某证据载体作为证据的价值。而且再审属于一种特殊程序,如果宽泛地来理解所谓“新证据”就极易导致判决的不稳定性。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
    1、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2、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200条规定的所谓“新证据”包括:
    (1)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客观存在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2)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的证据;
    (3)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出现或新形成的证据;或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存在,但再审申请人因客观原因无法知道或无法取得的证据;
    (4)原审庭审结束后原作出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者重新鉴定、勘验,推翻原结论的证据;
    (5)当事人在原审中提供的主要证据,原审未予质证、认证,但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证据。
    (6)这里“新发现的证据”,也不应当包括上述第二种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效规定的通知》关于新的证据的认定问题作了补充,人民法院对于“新的证据”,应当依照《证据规定》第41~ 44条的规定,结合以下因素综合认定:
    (1)证据是否在举证期限或者《证据规定》第41条、第44条规定的期限内已经客观存在;
    (2)当事人未在举证期限或者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期限内提供证据,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形。
    对于民事诉讼法新增证据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增的证据是不受举证时限的影响,随时都可以在开庭中提出。诉讼法对于新证据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法律的公平公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法律咨询网三门峡律师。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0: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