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解读人民陪审员制度 |
释义 |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陪审员 什么人可以当人民陪审员? 沈德咏说:“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年满二十三周岁;(三)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四)身体健康。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和被开除公职的,不得担任陪审员。” 同时,为了真正发挥陪审制度的作用,《决定》还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执业律师等人员,不得担任陪审员。 由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 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对人民陪审员产生方式的规定过于原则,导致陪审员的产生方式在各地多种多样,很不规范。有的地方由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有的则由法院自行聘任。 沈德咏说,《决定》对此做出明确规定: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向基层人民法院推荐,或者本人提出申请,由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查,并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出人民陪审员人选,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那么,已产生的人民陪审员由谁来管理呢?传统的做法,是由法院负责管理和培训。但鉴于陪审员在审判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其的管理、培训不宜由法院或司法行政机关单独自行负责。因此《决定》规定,由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共同负责陪审员的管理和培训。 案件当事人可要求实行陪审 根据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法院审判一审案件,可以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也可以不实行。这样的规定,随意性较大。 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决定》第二条对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沈德咏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1.人民法院审判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应当实行陪审制。2.对于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也应当实行陪审制。3.对上述案件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不实行陪审。 为防止陪审员变相成为“编外法官”,导致陪审制失去应有的广泛的群众性,新的人民陪审制一改过去由法院轮流指定陪审员参与具体案件的形式,改为随机抽取。 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长期以来,陪审员应当获得的补助缺乏明确标准,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效实行。 沈德咏说,《决定》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审判活动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费用,由人民法院给予补助。有工作单位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无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由人民法院参照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货币工资水平,按实际工作日给予补助。”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