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什么 |
释义 | 一、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什么 在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的顺序上,法律有明确的规定。 1.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天然的监护人。 2.如果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监护人的顺序则依次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担任。 3.如果上述人员都不能担任监护人,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可以担任,但必须经过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的同意。 这一顺序的规定,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全方位保护。从直系亲属到旁系亲属,再到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监护人选择机制,确保未成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适当的监护和照顾。 二、监护人的分类标准 监护人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监护人的产生方式和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根据这些标准,监护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指定监护人:这是由被监护人的父母在遗嘱中指定的监护人。这种监护人的产生方式是基于被监护人的父母的意愿,他们可以在生前通过遗嘱来指定他们认为最适合担任监护人的人。 2.法定监护人:这是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担任的监护人。这种监护人的产生方式是基于法律规定,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来确定监护人的顺序。 3.选定监护人:这是由监护机关或法院根据法律规定选定的监护人。这种监护人的产生方式是基于法律程序和监护机关或法院的裁定,确保被监护人得到适当的监护和照顾。 这三类监护人的分类标准,使得监护制度更加完善和全面,能够应对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确保被监护人得到最好的照顾和保护。 ![]() 三、设定监护人的法律规定 设定监护人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典》中。 1.根据民法典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天然的监护人。如果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则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2.如果这些人不能担任监护人,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可以担任,但必须经过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的同意。 3.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其监护人应由下列人员担任: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或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有关单位同意的。 这些法律规定确保了监护人设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保护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体现了法律对家庭关系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你对监护人的设定还有疑问吗?监护问题关系每个人的生活,关注法律网,我们将持续为你提供更多法律知识,保障你和家人的权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