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
释义 | 银行的不良资产常称为不良债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是指银行顾客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俗称呆坏账。1998年以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评定采取“四级分类”制度——正常贷款、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贷款利息拖欠逾期三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故不良资产也叫做“一逾二呆”。 1、历史原因 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安排了一些政策性贷款、摊派性贷款来保护当地的国有企业,目的是为了提升当地国有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但国有企业产权归国资委,部分经营者缺少激励,没有进取的心态,有些地方则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企业无力偿还贷款;并且因为地方政府的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给不少国有企业发放带有隐性财政补贴贷款,这些贷款大部分变成企业的资本金或被企业简单再生产长期占用,无法按时归还,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1995年施行的《商业银行法》第41条第二款就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贷款项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当发放贷款。因贷款造成的损失,由国务院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一条款直到2004年的《商业银行法》中才被删除。可见,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占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十分巨大,并一直延续下来。 2、 现实原因 (1) 银行内部控制没有落到实处 虽说银行对放贷业务列出了许多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制度都流于形式,例如现在不少银行都采取“重贷轻管”的态度,规定的“三查”制度早已被管理者们抛之脑后。再者,贷款审核审批制度、承兑汇票和信用证的签发制度等形同虚设,无法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严格有效的执行。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增加银行的放贷利润,对一些企业的贷款管理不完善或者是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导致一些企业的贷款难以及时归还。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也并不十分完善,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会制造一些假的证明,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由于缺少风险管理意识,往往使一些不符合资格的企业能够获得贷款。从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说,还是因为银行资金过于充足,导致余钱过多,急于贷出收取利息。 事实也正是如此。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1月15日发文称国有银行囤积资金过多。邮储行拥有4.5万亿元存款,但仅有少量被贷出,贷存比率不到20%,而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比率平均水平接近70%。坐拥如此规模的未使用资金,某些银行管理人员以明显低于市场均价的利率放贷,并从中收取回扣也不足为奇了。2010年以来的多次“钱荒”也给各大银行管理人员敲了一个警钟。 (2) 银行放贷监管制度与相关法律不健全 与银行放贷紧密联系的法律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金融市场上的法律约束不够规范,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再加上一些金融法规和细则实施力度不够大,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现在,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依照《上市规则》、《证券法》等进行信息披露,但在实施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披露周期较长、会计信息不完备、各银行披露规则不同,没有可比性等。这些问题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被层层假象包裹,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由于缺乏约束,在执法过程中,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一些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的企业往往会规避法律风险,非法使用贷款,企业未能收到有效地制裁,商业银行的贷款也难以收回。 (3) 银行信用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而商业银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主要依靠历史信息显示出的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及偿还能力。由于银行业还未建立起一个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借款企业往往会有用财务作假来骗取银行信用的动机。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借款者可以同时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贷款授信。贷款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很好的监督企业贷款资金流向及贷款项目营运情况。最主要的是,法律上对借款人违约的惩罚力度不够大,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借款企业常常逾期不还,甚至恶意拖欠,这样一来,银行就会产生新的不良资产。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