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欺诈如何正确认定 |
释义 |
一、合同欺诈如何正确认定? (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这种故意反映在行为人要约或承诺过程中。要约邀请中的故意,不属于合同欺诈行为。 (二)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即要约或承诺表示的意思是虚假的信息,且在合同履行中未就虚假信息予以更正。 (三)相对人因受欺诈而对要约或承诺的条件产生错误的认识。 (四)相对人在因受欺诈而对要约或承诺的条件产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与行为人订立、履行合同。 (五)行为人因欺诈成就合同获取了非法的、不正当的或若不实施欺诈不可实现的利益。 二、欺诈合同的赔偿标准 合同欺诈行为的侵权民事责任,主要方式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 对于返还财产,可以由受害人主张,以有利于受害人为原则,决定是否返还,实现减少受害人“财产的损失和浪费”的目标。 对由于欺诈行为使受害人对预期不利的规避决策失误致使规避没有实现,或因欺诈而决策失误致使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不能全部实现的,应当赔偿损失。 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应适当损偿。 三、合同欺诈的区分 合同欺诈行为往往和合同诈骗罪交织在一起,不易区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查明行为人的主体资格是否真实可靠。 (二)查明行为人有无履行能力或具有有效的担保。 (三)查明行为人有无履约的诚意和行为。 (四)查明行为人对已取得款物的处理方式。 实践中把握的原则: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手段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民法典和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欺诈的是“以欺诈、胁迫手段”,两种行为的相同点是“制造虚假的事实,使用了欺骗手段”和非法(违反刑法和民法之别)获取了财物。 以上就是法律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合同欺诈如何正确认定的相关知识,受到合同欺诈行为侵权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