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亭长官名。 |
释义 | (1)战国时始在边境地区设亭,置亭长,以防御外敌。秦统一后,把此制扩展到全国,在乡村中每十里设一亭,置有亭长。西汉承用秦制,以亭长负责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以服兵役已满期者充任。另外,又于城内和城厢设立“都亭”,并在城门设有“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村亭长同。魏晋废之。南朝刘宋时,复置亭,亦有亭长,为管理民事与治安的基层小吏。《通典·职官十五》:“宋五家为伍,伍长主之;二伍为什,什长主之;什十为里,里魁主之;十里为亭,亭长主之。”刘宋以后渐废。(2)唐代在尚书省内设有亭长。都堂于主事、令史之下,置亭长六人;各部所属之第一司主事下,亦皆置亭长,如礼部祠部司及刑部的刑部司,均设亭长六人,掌门户启闭之禁令,为中央官署中担任警卫工作的低级官吏。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